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诗歌是最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一种文学样式。每个儿童天生都是诗人。童心即诗心,童心即诗歌。儿童对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着异乎寻常的感知力、发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呼应当代中国校园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诗歌教育热潮,启发儿童的智力与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感悟力,塑造儿童的人格品德,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作文新天地》编辑部决定自即日起,面向全球华人儿童举办"当代新童诗三百首"征文大赛。  相似文献   

2.
儿童诗歌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儿童,它是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朗读的诗歌.这一点既决定了其用词和文风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也决定了儿童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该文将从读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索儿童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实现对原文意境美、动态美和音乐美的最佳保留,如何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需求,如何在最大限度上照顾儿童的情感体验,呵护儿童的细腻童心.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诗作中的自然景物诗、儿童诗,风趣幽默,清新活泼。这类诗歌凸显出物我统一思维、儿童视角、游戏精神三大特点,体现了杨万里童心的回归,提升了其诗歌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儿童诗洋溢着盎然的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不仅能愉悦儿童身心,还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歌教学,应努力挖掘它的深层价值,使儿童诗歌教学的意义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5.
“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构建适合儿童天性的小学教育”是1998年以来我校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本研究中“童心”指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天赋资源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童趣”即智趣,是建立在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基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真”即纯真善良,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亲社会态度倾向。“三童”教育旨在以“童心”为基点,架构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尊重儿童文化,力求让校园生活展示儿童完整的生命形态,实现学科适应儿童,教学富有童趣,生活展示童真,校园张扬童心。让儿童动手动脑,爱学爱玩,同伴同乐,师生共长,享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爱探索有创意的校园生活,回归童年生活的快乐,使受教育者体验发展的愉悦,使教育真正步入和谐的审美境界,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协同。  相似文献   

6.
解读儿童画     
学生在儿童时期,为了表达自己的童心世界,反映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他们经常采取“以画言志”的方式,创造出一些天真烂漫的图画,我们将这些作品统称为“儿童画”。儿童画记录着儿童的生活,它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这是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体现。应该说,生动活泼、无拘无束、丰富新奇的想像是儿童画明显的特征之一。儿童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表现,无一不明显地受到他们生理、心理与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把房子画成透明的,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更是夸张甚至变形。但孩子们用稚拙的线条勾画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无不生动地表现出儿童自身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童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现代科学、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审美之问的关系。雪莱在诗歌中将自然描写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努力缝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在自然意象的刻画中,他力图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表现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自然审美方面,雪莱推崇想象力,追求“崇高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材诗人”王宜振,有40多首诗歌被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他是人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谈及儿童诗歌的创作体会,王宜振说:“我对诗歌创作只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对童心的敬畏。”怎么理解对童心的敬畏呢?王宜振解释说:“儿童是弱小的,童心是纯洁的、天真的,是善良可爱的。我只有对儿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为儿童写作,才不会伤害儿童,进而滋养儿童的心性,呵护儿童的心灵,使儿童健全地成长。以敬畏童心,为儿童写诗,写出的涛儿童才会喜爱。”  相似文献   

9.
黄耘 《广西教育》2009,(25):24-25
童心是儿童拥有的本纯之心,拥有童心就意味着拥有了纯真、好奇、想象力、探索心……对于童心的可贵之处,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就曾说:“只有拥有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因为拥有童心的人拥有了人最本质的品性,也拥有了人最诗性的眼光。从教育领域而言,儿童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发现、了解并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就掌握了教育引领儿童自然成长的密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重庆儿童诗歌的发展进行梳理,从诗人队伍、创作成就、艺术特色与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认为这个时期是重庆儿童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重庆已成为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当前重庆儿童诗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只有诗体重建,才能实现重庆儿童诗歌在创作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童诗是具有诗意性的,它通过形象、意象表达儿童的想象空间和情感,是具象性和感性的一种特殊诗歌。剖析童诗中的"诗意"构成要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独特的童心童趣;二.奇妙的意象组合;三.丰富的想象力;四.富有情感的儿童化语言。  相似文献   

12.
童诗是诗歌的重要分支.—般而言,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阅读、听赏、吟诵的诗歌,既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歌.由于受到特定读者对象的制约,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和审美特点,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童诗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培丽 《考试周刊》2014,(41):60-60
由于当下儿童作文个性化、想象力、真性情的失落,儿童作文已经失去了儿童的面目。本文对如何着"童心",蕴"童趣",为初入写作殿堂的孩子开启一扇快乐、真切、智慧的写作之门做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越过儿童与教化之间的纠缠,儿童现象世界作为一种本真的存在,对哲学上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儿童是成人的根,童心是儿童存有的根,童心自然是成人的根,童心乃人类文化与自然历史之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童心""赤子之心"是"善端"之发源地;在西方哲学中,善是理性自然进程中之"普遍原理".因此,童心是善之奠基.只有首先护持先验之"童心",个体与城邦之"善"才有可能.以"童心为善奠基"反思儿童研究的地位,儿童研究理应成为未来关于人的研究之中心学科.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不需要教育,教育学的理论逻辑首先在于认识到儿童精神的本性,复归儿童生活的本真,发现作为善之奠基的童心哲学.  相似文献   

15.
儿童诗歌包括儿童诗和儿歌。它们在对婴幼儿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引导少儿形成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思想情操;二是诱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少儿的创新意识;三是发展少儿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渊源,尤其与儿童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本文从周作人晚年的《儿童杂事诗》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其创作起源、创作过程、诗歌内涵等,旨在探寻周作人与其研究并且实践的儿童诗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环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相似文献   

18.
在审美感知方面。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直观性。象征性,选择性,同一性,游戏性的特征。根据儿童审美感知的特点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的最本真的生命活动,在发展儿童的人格、智力、思维和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特点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三个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目的、类型和示范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教师示范的指导策略。教师应该明确示范目的、运用多种示范、创设宽松的示范环境等对儿童绘画进行指导,更好地发挥示范的作用,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育的核心确定为审美教育。审美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在本质上有着相关性和一致性,这种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儿童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音乐的审美教育和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如何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当前音乐审美教育中制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等等,本文试从以上角度探究音乐审美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