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1920年代,随着国民外交运动实践的发展,中国知识界对国民外交的关注从粗浅的介绍和呼吁转向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这些探讨和研究,集中表现在1920年代创办的一些刊物和著作中.对国民外交的理论的探讨,一方面弥补了以往的国民外交运动中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民外交运动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因华盛顿会议关系中国前途甚大,中国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各种国民外交团体予以密切关注.这些团体通过频繁活动力求排除党派纷争、一致对外,在干预外交过程中呈现出重视名人效应、地域性差异明显、注重联合又相对松散、国际主义精神浓郁等特点.华盛顿会议期间,具体问题上的纷争因自我调适暂时搁置,但最终还是因对外否认北京政府与对内承认南方政府而分裂,此后一些国民外交团体或改造,或解散,或转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相似文献   

3.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缘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改变和日本国民外交运动的影响成为该运动兴起的客观原因;伴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民权思想和国家主权意识的传播,又为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在主观上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则成为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后,日本有贺长雄、小野冢喜平次等人对国民外交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这引起了中国留日学生及戊戌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等人的注意,国人在接受这一思想的同时,还将其引入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中国。本文则通过对近代国人接触国民外交思想的历时性考察,借以管窥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厘清中国国民外交思想的渊源脉络。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五四之前,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民自身素质的局限,“国民外交”影响不大;而五四后,广大的人民群众组成了一种广泛的“国民外交”阵线,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济南惨案是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申报》作为民间报刊舆论的代表,在惨案发生之后,连续报道国内外对该案的反应和中日双方的交涉过程,也对该案发表意见,表明态度,担当起影响和疏导国民外交的作用。通过对《申报》时评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能从另一角度了解济南惨案发生后报刊舆论对国民外交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九一八”事变前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日交涉、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这些外交活动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捍卫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学质量的整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质量的整体研究王宪桂当代科技的进步,有力地促进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引进的很多方法、方式、媒体等,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试图从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或整体性)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教学系统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系...  相似文献   

11.
王稼祥的党际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党际外交的前提条件、基础、准则和目的等重要内容。他对党际外交理论和国际共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共八大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思想。和平外交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主旋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目的。中共八大召开后,新中国对中共八大所确立的外交思想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剖析中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从哲学观、时代观、秩序观、格局观等方面剖析中国外交哲学的基本内容,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等方面论述中国外交哲学的具体表现,以求深刻把握中国外交的脉搏。作者认为,在全球化和复合相互依赖加深的情势下,中国传统外交哲学有了全球性的适应力。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且战略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中国外交哲学随之出现嬗变,一种强调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重、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相协调的成熟外交哲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在退守台湾的五十余年间 ,经历了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和美国对台湾政策变化的数次冲击 ,其对外关系在承受了“传统外交”的挫折后 ,推出“实质外交”、“弹性外交”政策 ,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外交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活动,外交语言作为外交工作的载体,有其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独特之处,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为此,外交家们常常运用外交委婉语来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文章简明而又系统地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外交语言中的委婉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建忠是近代传播西方外交理论的先驱。他在一系列作中,不仅比较详细地输入了国际法史、国家主权观念、均势理论,介绍了西方培养专业外交人才的制度,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能源对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各国在能源领域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日益活跃,能源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因此,大力加强能源外交及对能源外交理论的研究,制定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相配套的能源外交战略,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外交战略,应该有其明确的内涵与定位,能够把握现存的问题并给以解决问题的出路筹谋。  相似文献   

19.
薛福成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千古变局的到来提出了抵御外辱的时代课题;晚清对外战略的调整导入了西方的外交气息;经世致用思潮让薛福成关注、倾心外交,并提供了初步的外交蓝本;长期的外交生涯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与知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外交发展的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经济外交内涵的理解仍然十分模糊,仅仅宽泛地理解为外交与经济的结合。事实上,经济外交必须严格限定其范围,才能汇入一个国家的外交体系中,不至于与外交系统发生冲撞而造成严重后果。从严格的经济外交内涵出发,经济外交仅仅包括对外援助、经济合作和经济制裁三种形式。从世界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的双重趋势出发,经济外交在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