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预习提示”的 1、2段 ,告诉了我们《故乡》的主题 ,而《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进而把握课文主题。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师生讨论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闰土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小手有鲜活故事美好的海边景象  以“兄弟”相称活泼、健康、重友情是个“少年英雄”中年 :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红  一顶破毡帽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  以“老爷”相称穷苦、无奈、像木偶人像石像  闰土形象———从…  相似文献   

2.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一年五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以一定篇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江南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怀念。这就是节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上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本组课文的重点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及文采等诸方面都可  相似文献   

5.
阳光 《学语文》2002,(6):19-20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而现在是作为“理清思路”的一个“例子”。我认为,“理清思路”就本文而言就是抓住本文的感情线索。利用“感情曲线图”建构问题,紧扣课文,联系实际,质疑点拨,听说读写同步进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感情曲线图”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根据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设计下列问题:通过大家对文章的预习,课文主要分析了哪几种情感?这几种情感的对象分别是谁?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下图把这篇文章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在少年求学时代我学过很多课文,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她——《少年闰土》还记忆犹新。一捧起《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我便爱不释手。只因它可以带我回到少年求学时代的那一段经历,也可以让我回味在农村那段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那时教我语文的谭老师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位老师。他讲《少年闰土》时讲得十分有趣,当讲到少年闰土经历的趣事之时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们都陶醉于少年闰土的趣事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农村的  相似文献   

7.
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见、相识与相别,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训练抓好“找、悟、议、联”四环节,效果确实不同。 一、找 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在读中找,找中读,读要读到位,找要找准确。通过速读、跳读、慢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找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如我讲读《少年闰土》时,就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找”和“读”,先板书课题,后提问引入,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记的是谁? 生:闰土。 师:写的什么时候的闰土? 生:少年时候的闰土。 师:闰土少年时候长的什么模样?是怎样一个人?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教师提问的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变厌学、惧学、被动学为乐学、会学、学会。  相似文献   

9.
<正>关乎童年生活的书或者文章,我读过一些,但像《少年闰土》那样能留下深刻鲜活记忆的似乎很少。是的,“少年闰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似乎是许许多多人心目中童年的一个标识性的意象———纯真而挚美,朴素而深切。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走进课文,走近闰土。  相似文献   

10.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闰土对四件稀奇事的娓娓讲述和“我”的感想,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敏的特点。文中“我”和闰土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自主探究。一、揭示课题,引导自学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明确三项任务:(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提出疑难问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个题目是选人课本时,编书的人给起的名字。小说讲述的是作者长大后回到故乡,听说要与年少时的玩伴闰土见面了,他非常高兴,回忆起童年趣事,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12.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凡读过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人,一定对那位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少年英雄留有深刻印象吧。“‘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周作人《鲁迅与“闰土”》)这个真实的“闰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  相似文献   

13.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乡》,辑入小学语文第九册作讲读课文。阅读这课时,有位学生就文中“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一句质疑说:“这话是闰土来到城里之后对‘我’说的。闰土邀人到农村去,应该说你夏天到我们那里去,不应该说到我们这里来。对吗?”这位学生意识到语言视点的转换。他  相似文献   

14.
一、研读品文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学)生:写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师:你对哪件事比较感兴趣?(举手表示)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对捕鸟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件吧。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捕鸟的?生:第六自然段。师:默读第六自然段,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自学,交流。)生:我从“须下大雪才好”体会到闰土很聪明。因为闰土知道下大雪时小鸟找不到吃的,正好能捕鸟。生:我体会到闰土很能干。“下了雪,我扫出了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  相似文献   

15.
一、回顾旧知 授之以法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少年闰土》一课写人物的方法,知道课文是通过写闰土到“我”家来管祭器时同“我”的交往这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的,具体写了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语言(给我讲了四件事)和行动(看瓜刺猹),表明了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  相似文献   

16.
问:《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凶猛。其中的猹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解释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7.
荔枝蜜     
角度之一: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开头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并写出事例解释对蜜蜂不喜欢的原因,这是欲扬先抑之笔。接着叙述小住从化温泉,看到了荔枝树,喝上了荔枝蜜,为蜜蜂的创造才能而惊奇,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一次变化。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蜜蜂才有了真正的了解,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二次变化。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了,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全文一线贯串,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引导学生看课文,找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地方(三处)。二、跳读:1、5、17、19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不喜欢——喜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故乡》,在叙事中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主题 ,并恰当地穿插议论使主题得以深化。因此 ,学习这篇文章要在理清情节线索的基础上 ,通过文中的对比抓住一个“变”字 ,从故乡及人物的变化中 ,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结合文中的议论句段 ,体会作者的愿望和感情 ,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对比显示变化是这篇小说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文中主要对比有三组。1.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貌 :少年时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时脸色灰黄 ,脸上有…  相似文献   

20.
理想设计——一个个圆满的“圈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美的外国童话故事。要教好这篇课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先怎样做,然后怎样做,再怎样做……我觉得我的设计非常圆满。我信心十足,管保学生理解透彻,体验深刻。“唐突”来了———经常是“套”不住的东西上课了,见学生已读熟了课文,我刚想按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赏析,突然有学生举手建议:“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感人,您能有感情地读给我们听一听吗?”唐突!我暗自扫兴。同学们也都为这位学生的“唐突”而窃笑起来。意外之外———需要教育的机智出于对学生的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