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贵刊2002年第31期发表了臧向飞先生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又陆续刊登了几篇相关的文章,如2003年第7期丘雪飚的《老麻雀,你真偏心……》,2003年第10期戴正兴的《读〈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的思考》。这类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是自然的。因为,像教学《司马光》一文时,老师通过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究其缘由,恐怕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一个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必然有许多的个性体验,有对话的冲动。这时老师组织他…  相似文献   

2.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31):35-36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了《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认为,此次讨论已经超越其案例本身的思考意义,引发人们纵深地从“发展人”的角度去审度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这种讨论有利于引导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这也许就是编者颇具匠心的初衷吧。语文课中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创设对话的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救人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教学情境,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3.
《云南教育》杂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教学参考”栏目以“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为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参加讨论的同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写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我读了很受启发。这场讨论的切入点是一个具体问题,即教《司马光》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讨论“救人方法”之类  相似文献   

4.
邓建明 《云南教育》2003,(16):36-37
读了贵刊2002年第31期刊登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及最近两期刊发的相关讨论文章后,心里感到很宽慰。因为,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媒体的务实作风与敏锐目光,也看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对语文教学实质性问题的潜心研究。对于语文课能否讨论“救人方法”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讨论有用、有术,但也有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而在于要将这种“讨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引发学生讨论。对此,存在两大意见分歧。其一,由此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学生由此发散开去,寻觅新方法,训练思维的广度,实属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有人却认为司马光“砸缸———放水———救人”的思路与传统的“水中拉人”的思路相比较,是一种异向,如果再让学生讨论“有无其他方法救小伙伴”,就是对“异向思维”的再“异向”,结果回到了老路上,算不得创造性思维。此类争论,在其他课文教学中同样存在。如,《乌鸦喝水…  相似文献   

6.
王水丽 《考试周刊》2011,(64):37+33-37,33
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回句号。”犀利的观点道出了语文课的困境——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要是还有人对在语文课堂上谈论爱情持否定态度,或者还要对爱情问题讳莫如深,那与其说是保守落后,还不如说是冥顽不化。显然,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语文课上该不该讲爱情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的问题。读了陆凌老师的《“爱情”从课堂上轻轻走过》、张先美老师的《漂漂亮亮谈爱情》、李芳老师的《何不“拐开”片刻》,有些感想想和大家交流。我觉得,几位老师的探索态度都值得充分肯定。尽管我们说现在不应该讨论语文课该不该讲爱情的问题,但那只是就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而言,或者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实际上,语文课堂上该讲爱情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本刊2002年第31期(11月上旬版)发表了臧向飞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许多教师就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刊将陆续选登其中的几篇,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时至今日。语文学科的改革浪潮虽几度“惊涛拍岸”.但“改革从来就是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漪)。因而语文课仍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时出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课标》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应掌握现代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学生周记写作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归纳说现在学生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当然这是调侃的说法,但却从很大程度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上的薄弱环节,作文的问题最为突出。不仅学生怕,老师也怕。现在多数老师已经开始重视作文教学,有的学校已经把作文作为专门的课程,并配有教材。多数老师总结的经验是多读多写多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周记,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地位所作的定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但教师们对这一理念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学习的事就应该让学生作主,于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讨论或自学,教师不讲课或很少讲课;也有人认为,学生虽是主人却年龄小,还得靠老师教,于是课堂里还是教师包打天下;针对这种现状.人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主人?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困惑一:学生的质疑成了“作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大兴质疑之风,审题、初读、精读、总结各个教学环节,几乎都能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每到这一时刻,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思维活跃,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了不少。教师频频点头,末了,则将学生所提问题弃之一边,“抛”出了自己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大约也猜出了老师的用意,再到质疑环节,便开始迎合老师的用意,质疑渐渐变成了一种“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老师们都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六年级语文课《船长》,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认为,语文老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是这样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第一,通过阅读教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初中课本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挖掘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如,学到布封的《莺》这课,在讨论了莺的特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莺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要写莺不好看的外表,这是否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呢?”学…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中,学生提出了“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得出了满意的答案。但是,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念相符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学生是在探讨和交流中搞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但是,我们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或思品课?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有如此讨论的必要?固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这种“对话”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而且内容更为重要。花…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在低年级语文课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追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动感地带”.让学生有目的地“动”进来,从而打造活泼、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教语文,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黄亢美老师在《小学语文新理念教例评析》一书中说,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三维一体”。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和评价一节语文课,才能不偏不倚,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因此,评价一节语文课,首先应看它是否突出语文的工具陆,语文味是否浓郁。《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个三维度之首,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是要突出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感悟”一词,并特别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很多老师在课文结束时都爱问:“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的确,设计这样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甚至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但老师如果引领不当或者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反而适得其反:下面先引用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的两位教师同讲古诗《江雪》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