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2,(18):30-30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为: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两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这首诗以感情真挚深厚,意境空阔优美,语言平中见奇著称。 前两句叙述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春三月东下扬州。第.二句的情感是欢愉的,似乎没有离愁别恨的感觉。其实这样写,正是为了反衬后面的愁情。 后两句是写诗人眼中所见:他在黄鹤楼头,呆呆地目送孤帆远去,一直消失在碧空尽头。这时,似乎什么都消失了,唯见滚滚波涛向天际流去。“孤帆”既是写实,又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一人寂寞远离的无限同清。全诗到第三句似乎意思说尽了,为什么又要写在唯见长…  相似文献   

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它描绘的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碧波浩渺的江面上,孤零零的一片风帆冉冉向前驶去,在湛蓝的天空远处慢慢消失了,一点也看不见了,只见浩荡东流的长江在天水相接的地方影影绰绰流动。  相似文献   

5.
师:刚才xx说,"孤帆"就是指一望无际的江面上孤单单的一艘船.这种理解可以,"孤"当然就是指孤单.在教这首诗时,我查过一些资料:有人认为这个"孤帆"并不是指当时的江面上只有孤单单的一艘船,而是有许多船.你们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中,有两处人人熟知的“孤帆”:一个是《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个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对这两个“孤帆”,有的人一带而过不加解说,有的人认为是船的借代,这真是浪费了好诗。其实,这两处“孤帆”就是孤帆,而且都有妙不可言的诗美。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又一次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的教学思路是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然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当大家都在忙着理解诗句中的词语时,平时就善于思考的张林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改为“千帆远影碧空尽”更好一些。课堂上,学生要给李白改诗,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此前多次教授这首古诗了,谁也没有注意“孤帆”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材中所选的诗全是名家名篇。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这里且不谈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妙,我只想讲一点:不要字字抠得太死,要讲得活脱,要诱导儿童领会诗中意味。有人就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问我:“碧空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尽?”有人说:“碧空无边,不尽:人的眼力有限,会尽。”恕我直言,这两位同志都不懂“诗家语”。这一句“碧空”应提前,作为背景。上有澄澄碧空,下有浩浩江水,水上飘一叶(孤)木舟,扬帆东去。背景如此开  相似文献   

9.
李白&;lt;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gt;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一片留恋之情凝聚在遥望的目光里,寄托在远去的帆影上,融化在滔滔的江水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何引导学生从景物“孤帆“、“碧空“、“长江“,深入地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抓字眼、明诗意之后,采用简笔画、音乐、语言渲染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烟花”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①《唐诗鉴赏辞典》:“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②《李白诗选》:“烟花,指春天秾丽的景色。”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全诗境界开阔,格调明朗,充满诗情画意。但是,历来对“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中“孤帆”的注似是而非,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原诗的意境美。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及其教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一生旷达豪放,为后人称著。但在他写的咏别诗中,却也大多笼罩着一层颇为伤感的色彩。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正  相似文献   

13.
送别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年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黄鹤楼畔繁花似锦。黄鹤楼上,李白正在为即将去扬州任职的好友孟浩然饯行。两人相对无  相似文献   

1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点睛之笔,表达的是诗人对好友孟浩然的依恋、眷恋之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足盛唐另一诗派--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结尾之句,表达了诗人面对武判官离别后的无限依恋、怅惘之情.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16.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7.
伤离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一个人能不经历离别。离别,是感伤的代名词,是以泪水作为标志,以依依不舍作为特征的。从古到今,有哪一场离别是以欢笑收场?答案是否定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其挚友孟浩然乘舟远去时的伤感与寂寞,尽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滔滔东去的长江,是他无尽的伤感与思念;与挚友的离别,更是使阳春三月的明欸阳光为之暗淡。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与无奈呀!“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虽然这句诗中未指明要送别的人物是谁,也未直抒其离愁别绪,但是,也正是因此,这首诗成为了中外离…  相似文献   

18.
送孟浩然①之②广陵③李白故人④西辞黄鹤楼⑤,烟花⑥三月下扬州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⑧长江天际⑨流。注释:①孟浩然——见《春晓》的作者简介(本刊81年第3期第29页)。②之——去、往。③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④故人——老朋友。⑤西辞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楼已拆除,楼前的塔迁至附近的高观山。西辞黄鹤楼,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想象,还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师:春天是什么情景,谁会用几个成语想象一下?生: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师:“眠”是睡觉的意思。是谁在睡觉?生:是诗人在睡觉。师:诗人是谁呢?课本左下角横线下有,叫——孟浩然。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