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双重特点。就散文的真实性来说,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应该从昔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双重视角切入。据此可以发现,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我”的态度始终没有变化,但是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写她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对她不满、敬意转为认为她是真正的“人”而对她忏悔、同情和祈愿。就散文的文学性来说,鲁迅采用了忠实于记忆和有意去改编两种书写策略。其中有意去改编采用了强化(阿长与《山海经》)、削弱(阿长的死)和遗忘(阿长买、送《山海经》的时间)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很耐人寻味,一个“与”字实在不可忽视,它强调了“阿长”同《山海经》的关系。在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所叙述的有关阿长的种种行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虽然爱“我”但粗俗、没有文化的地道的农村妇女阿长,而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因为“我”很想得到它,阿长才“与”《山海经》发生了联系,把它买来送给我。如是果仔细吟咏题目,就会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是作者对阿长的浓浓深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波三折的。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所叙写的阿长…  相似文献   

3.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4.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5.
<正>《背影》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情感充沛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比如,《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信客》等。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都是把这一课放在了写人记事的单元。例如,人教版是把本课放在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和鲁教版的处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安排便于集中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结构,表达技巧。对本课处理的重点是文本的解读,深层次的挖掘,在品味揣摩词句方面重点训练,难点就是通过品读、研析和老师的点拨把握作者的"意脉"——这不是普通的父慈子孝的故事,而是有隔阂、有矛  相似文献   

6.
<正>作者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才能感动读者呢?“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写人叙事散文要想感人,不妨在核心事件上遵循以下三点:一、铺垫蓄势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女工,她走起路来自然要费事得多。买书的大街离“我”家很远,正月间书店都关门。阿长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相似文献   

7.
<正>“回忆性散文”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六篇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级还有五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背影》《昆明的雨》《灯笼》,数量可观。教好回忆性散文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把回忆性散文当作一般的散文在教,甚至当作小说在教,在教学内容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赵素兰 《现代语文》2006,(10):70-71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0.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均作于1926年。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当时可能设想日后出书就以《旧事重提》为书名,也符合以回忆往事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但《旧事重提》终究显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间编集准备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认为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  相似文献   

11.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迷信、唠叨而又善良、朴实的性格。本篇节选用层层渲染的手法,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的经过。首先,作者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过渡,交待钟爱绘图的《山海经》的缘由。其次,作  相似文献   

12.
<正>《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版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中的课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在现行课堂教学中,教者对其情感的把握,多浮于表,有的认为是对保姆阿长的怀念,也有更进一层认为不仅有怀念还蕴藏着愧疚。但笔者采用“融贯式文本解读法”[1],联通文本内在系统和外部系统进行整体观照,融合作家个体的人生体验进行全方位立体解读时,发现《阿长与〈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对比,而在这些对比中鲁迅不仅仅表达了对阿长的怀念与愧疚,  相似文献   

13.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是全文叙述的重点,这是没有疑义的.作者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将“我”渴慕《山海经》的缘起,大人们的敷衍,阿长来询问时“我”不以为然的心理,阿长送给“我”《山海经》时的具体情景,此事对“我”儿时乃至成人后的深远影响等,一一描述出来,中间还使用了铺垫和渲染的手法,所以这件事令读者很受触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5.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刘亮程的《先父》则首先,并且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切入题材,很少写父亲生前之事,却多写丧父后“我”历年对先父的幻想之形。本文在虚拟的对话氛围中以“我”对先父的渴望、怀念、愧疚、反思和反省,以及我丧父后与日俱增的落寞、迷惘、痛苦和无奈等心理轨迹为…  相似文献   

16.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阿长是一个旧式劳动妇女的典型。作者穷其形、尽其相,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鲜活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抑”和“扬”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7.
阿长赠《山海经》时文章笔调由“抑”转“扬”的变化,是《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的关键转折。本文通过联读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从成长中绘图“嗜好”的启蒙和发展、反思中对儿童教育的批判与认同、回望间个体记忆的“幻化”与再造三个方面阐述此处转折产生的原因,在整部作品集的视野中赋予《阿长与<山海经>》更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叶 《现代语文》2003,(11):24-24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邃的佳作。细心体味,具有以下艺术特色:一、独具匠心标题新。《山海经》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正因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长妈妈才让“我”感激和怀念。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范围,突出了主旨。二、欲扬故抑中心明。1至12段先用“抑”笔,写阿长名不清,貌不扬,行不正,睡不雅等“缺点”。从第13段起至结束,用“扬”笔,重点写长妈妈以一个文盲保姆之身,居然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一震撼童心的霹雳,使这个底层的劳动妇女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篇末,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  相似文献   

1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一篇记实散文 ,选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单元。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因此 ,教这篇课文 ,我本着这个要求去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比较长 ,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边读边归纳出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件事 :(1)无名无姓的女工 ;(2 )日常的粗俗 ;(3)烦琐的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 )谋害隐鼠 ;(6 )主动给“我”买来《山海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