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1.理解儿歌《蚂蚁搬豆》的内容,提高学习儿歌的兴趣。2.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准备:1.每人一个蚂蚁头饰。2.布置三个蚂蚁“洞穴”,并用小垫子和绿布制作三粒豆。3.歌曲录音。过程:一、引起兴趣1.出示蚂蚁头饰。这是谁呀?蚂蚁喜欢吃什么?它们住在哪里?2.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小蚂蚁,一起来到事先布置好的  相似文献   

2.
5条腿的蚂蚁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各种小动物,或把它们抓起来放在手中玩耍。我在上《蚂蚁》一课前,让学生每人带一只蚂蚁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蚂蚁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蚂蚁各式各样,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当聂梦同学把她画的蚂蚁展示出来时,大家开始纷纷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3.
5条腿的蚂蚁     
李文豪 《科学课》2009,(4):57-58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各种小动物,或把它们抓起来放在手中玩耍。我在上《蚂蚁》一课前,让学生每人带一只蚂蚁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蚂蚁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蚂蚁各式各样,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当聂梦同学把她画的蚂蚁展示出来时,大家开始纷纷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4.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趣味中识字 新教材的选文都非常富有儿童情趣,如《小小竹排画中游》、《比尾巴》、《菜园里》等,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的,内容通俗易懂,语调琅琅上口。而《爷爷和小树》、《小松鼠找花生》等故事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因此,我把儿歌短文作为识字的载体,创设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让学生在趣味中识字。如把《小小竹排画中游》谱上《新年好》的曲子,让孩子们演唱,不仅使学生通过优美的乐曲体会到江南水乡的忧美风光,还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轻松识字,在教学《自选商场》、《菜园里》  相似文献   

5.
从聆听摇篮曲开始,孩子们就与儿歌结下不解之缘。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五本注音儿童诗歌集,就象五只带哨音的白鸽飞到孩子们的手中。其中,《在动物园里》(李光迪著)、《花蝴蝶》(李锦辉著)、《小小蝌蚪会唱歌》(李少白著)是长期耕耘在儿歌园地的三位作者的专集,这三家的诗,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想象是童心的翅膀。李光迪长于想象,巧于拟喻。他的想象如蜻蜓的薄翅,轻巧、透明,儿童完全可以体味、捉摸。譬如《比得巧》: “月亮圆/星星小/月亮象鸟窝/星星象小鸟/你别笑/过来瞧/透过树枝看一看/也会说我比得巧。”文字  相似文献   

6.
<正>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童话故事的陪伴下长大的。有人说,童话是孩子们美丽、善良的童心结出的七色花。童话故事塑造了儿童美好的心灵,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让他们认识到真、善、美,多了一份天真和纯洁。然而,研究发现,童话故事并不总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对孩子们有百益而无一害,它们对儿童的伤害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童话的危害不亚于色情暴力影片《格林童话》中有很多类似《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7.
遇见蚂蚁     
<正>户外活动时,大三班的孩子们在围墙上发现了几只蚂蚁。“快看快看,墙上有小蚂蚁。”“我也发现了,它们爬得可真高啊,这是要去哪儿呢?”“我们跟着它们看看不就知道了。”孩子们居然跟着蚂蚁的爬行轨迹找到了蚂蚁洞。“看,它们回洞里了。”“这个蚂蚁洞可真奇怪,外面怎么有这么多小圆球球啊。”“这不是它们挖洞的土吗?”“挖的土怎么会是圆球呢?”“我记得班里有一本讲蚂蚁的书,  相似文献   

8.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它们大多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明的音韵写成,也有部分儿歌是幼儿自己在游戏等场合随口编唱的。英语儿歌由于内容丰富生动、语言浅显、节奏明快,结合了词的韵律流动感,所以具有可以唱诵的特质。对幼儿来说,它主要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听觉艺术,是活在孩子们口头上的英语文学。在幼儿园进行英语儿歌教学,能让幼儿通过聆听、唱诵儿歌的形式兴趣盎然地学习英语,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活动性、直观性、讲授性的教学方法达到其独有的学习效果。一、英语儿歌的特点及其意义英语儿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浅…  相似文献   

9.
儿歌,就是儿童喜欢说唱的歌谣。这种歌谣大都是语句简短,形象生动,有自然的音韵,合乎幼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而能受到儿童的喜爱。指导幼儿准确地富于表情地说唱儿歌,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托儿所里,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因年龄不同,对儿歌的兴趣以及说唱儿歌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幼儿说唱儿歌时能读音正确清楚,也能富有表情;有的就只能急急忙忙地念,小声小气地念,念得很单调,一点都没有表情。老师必须指导每个幼儿都能把儿歌念得清楚明  相似文献   

10.
跟以往的教材一样,人教版一册新教材仍将学习汉语拼音放在首位,这对七、八岁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仍是一个难点,学习起来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虽然新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图,从第四课起每课还配了一首儿歌,但终究所及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结合新课程标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把儿歌引入课堂,编一些有趣的儿歌,使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儿歌语言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是儿童最熟悉的歌谣,为孩子们所喜爱,它具有语言美、韵律美、简洁美。可以说,儿歌与审美教…  相似文献   

11.
厨房的墙角,公园的草地上,成群的蚂蚁忙碌穿梭备力搬动找到的食物,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这些小小的蚂蚁。儿子喜欢看蚂蚁搬家,非常专注。我觉得观察蚂蚁,可以让孩子们看到奥妙的生命活动。于是,今年的踏青活动,我决定和儿子一起“玩”蚂蚁。这太有趣了,要紧的是让我真正享受到做父亲的滋味。“玩”蚂蚁的准备 1.用有蚂蚁出现的图片或故事、儿歌引起幼儿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门类很多,最接近儿童,最受儿童欢迎的,还是儿歌。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就用口头诗歌来表达思想情感,也用儿歌来教育下一代,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传递情感,儿歌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儿歌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虽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新儿歌,可精品不多,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很少。在此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传统儿歌的有关知识,更呼唤当代儿歌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3.
给孩子们编写的儿歌,要有儿歌味,也就是要有儿歌的特点。要用儿童的天真烂漫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儿童充满稚气的心灵去抒发感情,把儿歌写得感情真挚,风格朴素,而且节奏明  相似文献   

14.
最早的儿歌集,是明代吕坤(153-1618)的《演小儿语》。全书收集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儿歌46首。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编者在每首儿歌下面加上评语,在序和跋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的理论问题。它为以后儿歌创作提供了借鉴。最早的儿歌集──《演小儿语》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课间游戏时喜欢边游戏边唱儿歌。例如跳橡皮筋时,边跳边唱:“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玩者特别开心,听者也觉颇有韵味。看着孩子们倒背如流,投入忘我的情景,我萌发了引导孩子们编儿歌的想法。于是我找来一些儿歌书籍,指导孩子们阅读儿歌,形成一定积累,从中感悟儿歌的基本特点。儿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孩子们开始创作。孩子们熟悉的跳跳鼠、呼啦圈,成了他们的抢手创作题材。有的孩子编写的跳跳鼠的儿歌:“单脚跳了双脚跳/再来比比松手跳/你跳跳,我跳跳/看谁技术高,看谁方法妙/看谁赛过袋鼠…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因此,大批的数学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成果很多,比如:导入情景、借助多媒体、组织游戏、合作教学。儿歌教学近几年也被引用到数学课堂中。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族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再到小学阶段,孩子们从家人和老师那里学了很多的儿歌,并且记  相似文献   

17.
时代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接受新的信息,其中包括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做选用新教材的有心人。江苏《幼儿教育》“芽芽”征文陆续刊出后,我就注意从中挑选一些适合幼儿的儿歌、故事作教材。语言课上,我选用了儿歌《妈妈的眼睛》、《小鸟的妈妈》。这些儿歌内容浅显、具体形象、有情节、有色彩、儿歌味浓,便于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教育,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如在儿歌《妈妈的眼睛》教学中,我先让幼儿谈谈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节研讨课《蚂蚁和蝈蝈》 ,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学习很投入 ,读得有声有色 ,津津有味地体会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孩子们的思维不时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这个小朋友记字的方法与众不同 ,那个小朋友的朗读使听课的老师爆发出阵阵掌声……对孩子们的表现 ,我满意极了。本课的教学只剩下这两个教学环节 :让孩子们比较蚂蚁和蝈蝈在冬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接着进行表演。请看教学片断———  师 :小朋友们 ,在这么冷的冬天 ,蚂蚁怎么样了 ?蝈蝈怎么样了 ?  生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蝈蝈又冷又饿 ,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生…  相似文献   

19.
<正>人文探究:《雪花飘飘》是流传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民间儿歌。描写了在大雪纷飞的年节时分,孩童在外婆家享受美食的心境。满大溪的雪花、满大路的雪花、浓浓的雪花,反而使得孩子们随着雪花飘飘,心情在快乐的舞蹈着。因为炊糕、煎糖、豆腐、公鸡等佳肴都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即将呈现。这首儿歌透过对雪花和美味的歌唱,表达了在中国节日文化中,浓浓亲情的真切体现。在当下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雪花飘飘》给了我们温暖提醒:重视亲情,关注故乡。让我们的心有安顿。  相似文献   

20.
郎丽青 《教师》2012,(19):108-108
童谣,自古有之,最早记载于《诗经》。百度百科对童谣是这样定义的: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在古籍中有“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称谓。名称虽不同,但童谣的两大特点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