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静 《声屏世界》2017,(2):37-38
2016年最热议的都市爱情题材剧 《欢乐颂》,是一部极富话题性的作品,是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的新拓展.它以现代都市——上海为故事背景,男性角色担任配角,女性角色为核心叙事,通过戏剧化的表达,时尚化的包装,讲述五位性格迥异女性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2.
胡广丽 《青年记者》2016,(36):78-79
2016年8月2日央视一套首播的年代剧《马兰谣》,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立足于我国核国防事业74年无私奉献的故事.在电视剧叙事层面,该剧涉及国防事业,创作中有诸多不便.所以该剧将镜头聚焦在了对林俊德丰富人物关系的设计与刻画上,实现了电视剧创作中对特殊重大题材的“轻巧”叙事.  相似文献   

3.
吉曼 《今传媒》2012,(6):80-81
《北京爱情故事》是一部不仅讲述爱情故事,还包括一代人共同成长经历的故事,一部对青春和情感进行反思的青春题材剧。讲述三个人的家境、性格各不相同的青年男女面对爱情、事业的人生态度和抉择。通过几个年青人在北京的奋斗故事,穿插着商战、爱情等元素表现了年青一代对残酷青春深刻的反思。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商业剧,也不是大家印象中简单的爱情剧。该剧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开掘上具有较为独特的审美内涵。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4.
何鹏程 《青年记者》2017,(29):72-73
近年来,我国影视剧题材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各传媒影视公司都集中在武侠、玄幻、IP翻拍等内容创作时,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悄然走红.该剧由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张志坚等联袂主演,以1.2亿元的总投资完成了内容生产,剧情以反贪局局长侯亮平的反腐调查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办案人员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犯罪的故事.《人民的名义》自开播后收视率一度爆红,凭借优质的口碑、出色的演员表现以及各种衍生话题,成为2017年“新晋剧王”.  相似文献   

5.
周玲  李英培  高燕 《新闻战线》2022,(2):112-116
如何赢得年轻观众认可,是党史题材剧破圈的关键。湖南卫视《百炼成钢》用各历史时期经典歌曲创新性串联百年党史,以青年视角、故事化叙事呈现英雄故事,打破主旋律题材剧与年轻观众间的语境壁垒,歌以咏史,为革命英雄造像,为辉煌党史焕彩;90后观众收视霸屏,网络关注度持续攀升,同名漫画屡屡被催更,呈现出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当代塑造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2023,(4):78-79
<正>12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大剧看总台”电视剧片单发布活动举行。38部全新力作立足时代、纵贯古今,多层面、多维度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画卷,书写中国精神。2024年总台电视剧片单共分为五大主题版块。在“至臻大剧·炫彩新岁”版块,重点推出了4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新春大剧,用热血故事感知时代脉动。“万象人生·不负韶华”版块立足当代社会现实,推出了8部佳作,以生活为底色,关照个体命运,用生活之歌吟唱时代之诗。“纸墨年轮·光影华章”版块则重点推介了6部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剧作,这些剧作深耕文学基因,高扬现实主义,实现了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承古拓今·赓续文脉”版块涵盖了8部展现灿烂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题材剧集,这些以历史为背景演绎而来的剧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立业安邦·精诚不渝”版块围绕近现代革命、谍战、军旅题材和公安题材,推出12部高质量作品,这些作品中不同时期的英雄故事,将成为精神的火种,不断激励后来人。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法治语境下,农村现实题材剧实现了从过去一味强调物质生活改善到追求精神文明、崇尚法治的突破。《幸福到万家》以法治为主线,聚焦女性励志成长,通过在题材样式、人物塑造、叙事特点、价值导向等方面进行创新表达,以小见大,展现了乡村振兴美丽图景,也为相关题材电视剧叙事创新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使事物奇特化的艺术手法。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不断给予受众持续的新鲜感,延长或改变他们对人物和情节的自动感知,在细细地咀嚼和品味中,形成渐进的审美效应。将“陌生化”艺术手法运用到以神话为题材的国产电视动画中,把握住动画叙事中的奇特程度与理解范畴,便会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理念同频共振。本文通过“陌生化叙事”与“讲好中国故事”两个角度对我国神话题材电视动画的叙事策略进行探寻,以便为形成以抒写家国情怀、讴歌精神力量、提升审美价值为方向的神话题材叙事的新业态和叙事新亮点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使神话叙事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杨文斌 《今传媒》2021,29(4):104-106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由此,以城市为核心的人文题材纪录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城市人文题材纪录片以城市为记录载体,以人物为主要的记录对象,以人民生活为主要记录的形式,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展现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本文主要从城市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城市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以故事化的方式,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城市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与创新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冉炎星 《东南传播》2022,(4):137-139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林依雪 《东南传播》2023,(9):141-144
近年来,以“时间循环”为吸引点的国产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循环结构下,时间不再是单纯地持续和流动,而是呈现出一种“无时间”的纯粹状态,这种主题的剧集正在逐渐走向类型化,同时也呈现出国产剧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在国产影视剧持续发展之际,对于国产剧“时间循环”叙事模式的研究,从叙事架构模式、叙事故事设定模式、角色塑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探索其创作原理、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还原循环叙事的建构过程,探究国产剧的创新和突破之道。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初,网络剧《开端》刚一上线便一跃成为2022年开年首部爆款剧作。作为不同于常规叙事的悬疑题材影视剧,这部剧融合了多重空间、无限循环、悬疑推理等多种元素,是有着典型的“无限流”特征的题材作品。而作为“无限流”题材的作品,无论是网络文学作品或网络影视作品都会呈现出该类题材所特有的自身独特的叙事逻辑和风格特点。在文中,以2022年初开播的影视剧《开端》为例,着重分析以《开端》为代表的“无限流”题材影视剧所体现的典型创作模式特点。  相似文献   

13.
热播剧《山海情》讲述了宁夏涌泉村村民在党和国家政策引领下脱贫致富的故事。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语法、叙事空间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发现该剧采用篇章式分段叙事、贫富矛盾的二元对立、跨空间脱贫景观的叙事艺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的媒介叙事兼具纪实性与时代性。其中,纸质媒介叙事是数字经济发展语境下媒介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载体,它讲述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认可和普遍接受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政府建设的新理念、新形态,全过程呈现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成果,昭示成功经验,形塑国家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文章从纸质媒介讲述了怎样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如何讲述“数字经济发展”故事、这种创新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等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旭 《传媒》2016,(19):63-64
近两年,青春电影异常火爆,各种题材的电影都能任意选择“和青春有关的故事”进行叙事.特别是将演艺圈人士的青春奋斗梦想和娱乐圈勾连起来,成为这类电影的不二选择.2015年暑期上映的电影《煎饼侠》和《我是路人甲》就选择了以娱乐圈为背景,讲述个体或者群体如何实现他们的电影梦的故事.这两部电影都是小人物的励志电影,带有喜剧成分,观众代入感较强.这类电影多是通过IP变奏曲、真人秀文化,嵌入电影叙事的草根视角和明星表演的方式来讲述的.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从学生书娟这位女性的视角出发,用追忆式的旁白讲述故事的始末,堪称南京抗战题材电影叙事的典范.文章首先梳理了以南京为题材的系列电影以及张艺谋系列电影的叙事,试图探讨影片《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典范性.接下来主要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影片展开研究,详细剖析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的展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潘怀素 《视听》2023,(3):47-50
《大山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青春扶贫剧。该剧聚焦“时代楷模”黄文秀在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的扶贫故事,通过一个人的缩影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人物群像。这部剧书写当代青年对时代和故乡的责任担当,是对脱贫攻坚的回望,也是对共同富裕的展望。《大山的女儿》主题鲜明,人物故事生动形象,是新时代以青春、扶贫和励志为题材的突围之剧,蕴含着重要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它以真实素材为叙事原型,追求艺术真实的写实之美、地域文化中民族特色的乡土之美、突破现实困难阻碍实现理想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9.
徐锦博 《视听》2023,(4):43-46
乡村题材网络电影《毛驴上树》《毛驴上树2:倔驴搬家》在内容上一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常见的套路化剧情、扁平化人物塑造、题材同质化等问题,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了“第一书记”帮扶“毛驴们”摆脱贫困的事迹。电影创作者通过叙事空间的创新表达,将乡土叙事空间、情感叙事空间进行重新建构,以个体农民的情感作为主要叙事线索,展现了个体农民的情感世界,使得叙事空间架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扶贫的过程,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方式的变迁,发现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从精英视角转向全民视角;叙事逻辑从陈述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讲述故事的微观叙事;叙事内容从“介绍中国”转向“一起向未来”。由此得到启示:只有根据国情调整叙事方式,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进行共情传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