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健 《教书育人》2006,(8):16-17
一、大学生文化情感的主要体现 中国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生存土壤,这片特殊的土壤孕育、产生和积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2.
龚雪燕 《考试周刊》2010,(54):51-51
本文通过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刮痧》分析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差异。作为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核心之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和西方所信仰的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摩擦。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之一。  相似文献   

3.
韩燕 《文教资料》2007,(4):86-87
在澳大利亚,节日庆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年几乎有数百个节日在全国各地举行。从墨尔本杯到澳式足球赛,从加里波里日到澳新军团日,这些节日庆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亚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折射其历史渊源和人文风俗。这里选取澳大利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层面——澳大利亚的节庆文化,希望通过探讨澳大利亚节庆文化得以发展及兴起的原因,向人们展示澳大利亚是如何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对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发掘,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这对于正努力宏扬传统文化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10):15-15
丁蓓在2014年9月12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教师的基本认识。所谓“道”,就是价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教授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特殊意义。经典诗词,代代传诵,不仅具有形式韵律上的美感,更蕴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情感和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辩证关系: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补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科学行为与人文行为相互促进。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依赖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共同积累并融会贯通,大学生内在精神的培育依赖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彰显并彼此相长,大学生规范行为的塑造依赖于科学行为和人文行为的综合平衡并相互促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蒋九愚  闵慧  王才章 《文教资料》2008,(32):168-169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的今天,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的道德精神,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当代新易家的理论建构为 :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 ,也不是道家 ,而是通贯儒道二家的“易道”。易符、易图、象数是“易道”的载体和表达形式。易学与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消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消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当代新易家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大学校园文化这一特有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这是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往往感到难以适从,以致出现了“问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9.
发挥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的重要途经之一。地域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闽江学院等高校立足福州,发挥福州地域文化的优势,彰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革命时期伟大实践中孕育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珍贵的传承性财富。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情况,在大连多所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革命文化认同方面存在认知较全面但浅表、情感认同存在冲突、行为意愿较强但主动性较低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的改进路径。一是强化大学生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在充分发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革命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人文知识与精神,是提升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将节日文化贯穿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月特有的传统节日、纪念日及国际性节日,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青年大学生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为个人素养,这对于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扩展社会认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工程文化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是人类特有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过程总称,它具有重要性、根本性和核心性三大主要特点,以依靠科学精神认识和把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工程结果评价为根本原则;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文明教化(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属于人文或人本主义精神范畴;文化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情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行为方式、一种人生观和宇宙观(主要是价值观和信仰);把工程作为文化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就形成了工程文化;工程文化是工程的文化,工程彰显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文化弘扬的精髓是人文或人本精神;工程文化是工程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的人文或人本精神的有机统一,它重在摄取工程及其技术实践之中渗透、融会、贯穿和彰显的人类文明成就,以及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人文或人本主义价值精神追求;工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除具有一般文化的一系列特点外,还有“核心性和关键性”、“本质性和灵魂性”这两个最核心、最根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美育德”思想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自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美育德”契合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高校大学生完善健全人格,深层涵养大学生道德情感和情操,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入手,论述了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文科大学生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修养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中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来看,两种精神是互为依靠、互相影响的。具体来说:第一,它们是相互融合交叉的关系,即科学之中包含着人文,人文之中也包含着科学;第二,它们在总体上有一个彼此消长的趋势;第三,它们也有矛盾的一面。所以我们认为,走科学与人文融通之路,是推进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经历了融合、冲突和消解三个时期,反映到教育理念上也相应地经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越走越远和共同反思三个阶段。考察这一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彼此分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下女大学生情感教育系统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女大学生是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女大学生承受着来自传统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双重压力,因此产生了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冲突。为了缓解冲突,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手法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力图构建一个事前预警与事后恢复相结合的女大学生情感教育体系。通过对女大学生情感心理特征及其特殊需求的分析以及对现行措施的比较,从而证明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课程改革出台的《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沟通融合,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初中历史课堂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养 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教师综合 素质、重视挖掘乡土历史、转变思想和教学理念。开发传统文 化校本课程,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课程相融合的几种有效 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又是与人文素质的高低相互联系的。当代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同学交往障碍、网络成隐、情感冲突与困惑、畏惧挫折等一些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学业焦虑、经济状况、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差异、学校教育不注重人文关怀等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和健全人格、加强挫折教育、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等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