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跋龙晦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以它的富于生活情趣、雕刻栩栩生动,受到游览者的称赞,研究它的文章有一些提到它在图里表现了禅宗思想,但是哪一派禅宗思想,就没有深入下去。本文根据笔者近年的研究所得,想从杨歧派对四川佛教的影响。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是佛教与艺术完美而伟大的结晶,是与云岗、龙门石刻比肩而立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它所具有的中国晚期佛教石刻绝响的定性,确立了其具备的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模仿性,奠定了其跻身《世界遗产名录》的地位。由此定性,大足石刻不是“小家碧玉”,而是绝对的“大家闺秀”,更是西部大开发中重庆与世界交换的一张特制名片。系统策划大足石刻是一个科研课题,笔者无能构架和奢谈,但就如何做大、做强、做亮大足石刻,使之从一般意义的接待观光型逐步转化为经济产业型,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试从宣传促销角度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3.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陈国生重庆大足石刻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石刻群,始于初唐,经中、晚唐,前、后蜀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保存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共有造像1030个龛窟,6万余尊,其中宋代造像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大足宝顶石刻“孝”的教化胡昭曦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一座规模宏钜。技法精湛的石窟艺术宝库。众多的具像造型、生活场景和榜题文字,更展现出它所涵盖的社会思想资料的博大,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宣扬的文化,除甚有特色的佛教教义而外,更有儒家的伦常哲理。这既...  相似文献   

5.
略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哲学、伦理思想郭相颖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上。建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约为1179年至1249年)。它是由出生大足米粮里的南宋高僧赵智凤,以毕生精力主持营建的一座...  相似文献   

6.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7.
李小强 《寻根》2007,(6):76-78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沿袭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吸收了华夏文化众多因素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石刻造像,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屹立于石窟寺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8.
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经出现了地图。春秋战国时期,地图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活动。先秦古书《管子》讲到过地图。据说《孙子兵法》也是附有地图的。《图穷匕首见》的图,就是荆轲刺秦王,借以上秦廷,献的一幅燕国地区的地图。我国目前发现最古的地图,是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3幅画在帛上的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现保存在西安碑林的两幅石刻地图《华夷图》、《禹迹图》,是我国传世的最早地图。这两幅地图刻于南宋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现藏在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里的一幅中国…  相似文献   

9.
朱韬 《华夏文化》2014,(1):50-52
<正>《坐忘论》现存两种,同名异文,一种是我们所熟知的《正统道藏》本《坐忘论》,主体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条目;另一种石刻本《坐忘论》,见于王屋山《贞一先生庙碣》碑阴(今人陈垣先生所编《道家金石略》有收,题为《白云先生坐忘论》;另吴受琚先生辑释《司马承祯集》收作《坐忘论》附录;南宋道士刘虚谷曾在庐山刻《坐忘论》,已佚,陆游有跋文存,或与此碑阴所载相同),原碑当为唐"大和三年"(829年)所立(北宋元祐九年重立石),碑文记载内容为女道柳凝然、赵景玄母女于唐长庆元年  相似文献   

10.
一从内典看梵呗进入中国的基本情况 引用《中国佛教术语词典》的定义,梵呗是"宗教仪式中用来约束外在与平息内心的佛教唱颂;也用于对佛陀的赞美。"梵呗的第一个要素"梵",是"梵览摩(Brahma)"的音译,与印度术语语源相关;梵呗的第二个要素"呗",  相似文献   

11.
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向世山由于历代史志撰修者和近现代专家的忽略和轻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记述和分析都非常缺乏,而从石刻造像研究这方面的构成情况与特征,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也可弥补目前对石刻造像仅从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前,我应星云上人邀请,在佛光山作系列讲座,首讲为“佛学研究的方向”;讲稿由慧海法师纪录,发表于《觉世》月刊①。文中指出:“今天研究佛学,需要更客观的研究精神。”因此,“文献学和语言学的训练,必不可缺”。当时,台湾佛教正在腾飞,佛学研究则尚未起步,而我在香港开始“佛教思想现代化”的工作,亦到处演讲,一方面介绍日本和欧美的佛学研究成果,一方面力陈我们自己要接受新的研究方法,才能赶上世界水平。当时我还期以五十年,中国佛学界应该可以做出成绩。②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情形的确已经改观:随著港台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3.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早年颇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据考证,杜甫有一段时期寄居于姑母家中,多赖姑母照顾。但是这位日夕亲炙的姑母却虔诚地信奉佛禅。杜甫在天宝元年(742年)为其姑母撰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姑母:“爰自十载已还,默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皆达。母仪用事,家相遵行矣。”其中又载其姑母临终时要求“起塔而葬”。其姑母笃信佛禅并使全家奉行,这一定会对杜甫产生很多熏染。且《墓志》中佛教概念运用娴熟,亦可证杜甫早年对佛教已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释·担当(1593-1673年)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释名普荷,通荷,号担当。出身诗文世家,少时曾从游于董其昌、陈继儒等诸位大家门下,颇受赏识。明亡后不久,约于50岁受戒于祥云水目山无住禅师,入宾川鸡足山修禅,约75岁时移大理感通寺住持,81岁圆寂。塔在今感通寺后。于禅、诗、书画均有极高修为。著有《翛圆集》《橛庵草》《拈花颂白韵》《罔措斋颂古》等大量书画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  相似文献   

15.
林夏 《寻根》2023,(5):70-71
<正>《吴颐人篆刻、印跋新作》收录70余方印及边款跋语和岩画,是吴颐人先生几十年追求边款艺术的杰出成果,于2014年4月出版。全书边款跋语:“从自身体验出发,揭示生活感受,不放过火花一闪,努力上升到一群人一代人心中皆有,却不曾说出的事物,自省省人,一诚领先,涤尽教训读者陈词,学习童眼观世,读书如读人,读人如观书。不断精炼,蒸馏,滤掉渣滓,直到胸臆,反复推敲。”(柯文辉:《听良心吩咐而造境》,《吴颐人篆刻、印跋新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相似文献   

16.
判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向李耀仙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几乎是大小乘经典同时到来的。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来华,所传禅数二法,均属小乘;支鹰于桓帝末年(公元167年)来华,所译《般若》等经,皆为大乘。他们二人来华时间虽略有先后,相距不...  相似文献   

17.
卞孝萱 《中国文化》2009,(1):161-163
柳治徵是最早提倡研究家谱者之一,曾撰《族谱研究举例》论文,刊于《国学图书馆第四年刊》。(收入《柳治徵史学论文续集》)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王祖畲所辑《太仓太原王氏宗谱》(写本),改编为图表。(以下简称“柳编《王谱》”)我对照了其他文献,发现七个问题,特撰此文,进行澄清。“柳编《王谱》”篇幅较大,今仅将需要澄清的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重阳  张健娣 《寻根》2008,(1):110-111
一年前,我从河东博物馆年届八秩的石刻专家吴均老先生处,见到《柳宰相墓记》碑刻拓片。吴老说,此碑刻文献是河东乃至全国柳氏家族研究的一个新发现,有重要价值。问清碑拓出处后,一种实地考察、寻访“柳宰相”墓地的文化情结,积聚心头。2007年立冬之日,我们在夏县广电局解宝龙处长等陪同下,直奔柳宰相墓地所在地胡张乡柳村。  相似文献   

19.
画入东瀛     
暮春时节,中国绘画大师傅抱石的女儿、著名旅日画家傅益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她去国25年的首次画展。傅益瑶,1947年生于南京。此次画展向观众展示了她的150幅水墨画作品,其尺幅之大、题材之广、构思之宏伟、布局之巧妙、笔墨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水墨画自12、13世纪传入日本后,经15世纪雪舟等杨的大力提倡,曾一度风行;近代,水墨画在日本的影响却日渐式微。傅益瑶以弘扬水墨画为己任,承继并实践其父当年的努力,以创作水墨画为终生使命。在她的系列佛教艺术绘画中,长卷《佛教东渐图》、25幅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36幅的《祖道传东》…  相似文献   

20.
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所据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还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也照样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认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本通过考察传世“指解本”《孝经》和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孝经》,发现今传《古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的原本,而是经过后人改编,将其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相合并,在经上已有很大改动,已不再是司马光作《指解》时的原本了。后人根据传本《指解》经来考察《孝经》的今古问题是非常靠不住的。本认为,为了恢复司马光原书的旧貌,应以大足石刻本“古”对传世《指解》进行重新整理和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