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波和皮波在海边堆沙子玩。一阵海浪扑过来,把一个奇怪的瓶子冲到沙滩上。利波好奇地打开瓶子,突然一股蓝色的烟雾从瓶子里面冒了出来。烟雾在空中聚成一个人形:苹果一样大的双眼,香肠一样厚厚的嘴唇,天空一样蓝蓝的皮肤。它看起来十分可笑。它大声说道:“我就是传说中最最厉害的瓶子魔鬼了。谢谢你们把我放了出来。只要你们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可以满足你们的任何愿望。”瓶子魔鬼大大的手掌一挥,地上马上出现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盒子。他说:“这四个盒子里装有数量不等的珠子,红盒子和黄盒子里的珠子一共有15颗,黄盒子和蓝盒子…  相似文献   

2.
一个秋日的上午,我陪女儿在阳台玩耍。玩着玩着,女儿忽然蹲下身去,用双手不断地抓着什么。我不禁问她:"你在抓什么啊?"女儿说":爸爸,我在抓阳光,你快点儿拿个瓶子来,我们把阳光装到瓶子里。等天黑了,我们打开瓶子,再把阳光放出来,到时候屋里不用开灯也能亮亮的了。"女儿  相似文献   

3.
姚波 《幼儿教育》2012,(34):42-43
区域活动时,轩轩刚开始在生活区舀珠子,舀了一会儿,就把珠子拿到娃娃家当菜,玩炒菜的游戏去了;聪聪把建筑区的小积木带到玩具角,装在汽车上,玩起汽车运物的游戏来了;悦悦先在美工区画画,可没画几笔就去娃娃家摆弄厨具了;兜兜先在生活区夹了几个夹子,然后就去医院给小朋友打针了。不一会儿,娃娃家、医院里的小朋友越来越多,而美工区、益智区等区域很冷清。从上述情形可以看出,托班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有意注意时间短,对静态的、以练习为主的区域游戏兴趣不大,而对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娃娃家、医院等更感兴趣。因此,按领域划分  相似文献   

4.
张萍 《幼儿教育》2012,(13):38-39
一次,娃娃家人数已满,我班的天天很想玩娃娃家,不愿意到别的区去。我走过去轻轻地对他说:"你看,娃娃家已经满了,你去‘超市’买点东西或去‘小吃店’里吃点东西,明天再来玩娃娃家,好吗?"可天天不肯走,我只好半推半拉地把他拉到比较空的"小吃店",许诺  相似文献   

5.
我家林林今年5岁,是一名大班的学生,他的爸爸从他两岁半起就出外继续求学,还有两年才能博士毕业.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他在幼儿园很少像其他男孩子一样玩汽车、打仗、解放军之类的游戏,而是喜欢和女孩子们一起玩过家家.虽然在游戏中,他扮演的是"爸爸"的角色,但是在"家"里,他常常热衰于买菜、照顾孩子,而且那份细致和耐心,连很多女孩子都比不上.我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却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引导孩子像个"男子汉".林林的爸爸是独子,有三个姐姐.在林林爸爸长期在外求学阶段,除了我就是林林的奶奶、姑姑照顾林林的生活.这样的环境,难免使林林沾上了不少"脂粉气".我好着急,请问我现在该如何把林林培养成小小男子汉?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就是这么无聊,不信,你就看一下吧。”“妈妈我好无聊!你陪我一起玩嘛!”妈妈说:“不行,你自己玩娃娃吧,妈妈有事要做。”妈妈说完,我就慢悠悠地走进房间里玩娃娃去了。我把很多娃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有关散居儿童的教养问题,我们招收了一批孩子随班活动。“娃娃家”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区域。在两个“娃娃家”里,孩子们互不认识,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交往。由于操便相应减少了。这样的安排带来了一些问题:孩子们为了一只碗、一把勺子而争抢,他们互不相让,都想喂娃娃吃饭,可又都不愿意跑到另一个“娃娃家”去玩,“娃娃家”里因而常常传出哭闹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及时作了调整,把两个“娃娃家”合并成一个大“娃娃家”。这下,“家”变宽敞了,操作材料丰富了,孩子们在这个新的“娃娃家”里玩得更尽兴了,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游戏情节…  相似文献   

8.
窗外,风娃娃和雨娃娃你追我赶,玩得好热闹,胖娃看得心里痒痒的。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了,撑起一把小花伞,跑了出去。“风娃娃,雨蛙娃,我来了!我们一起玩,好吗?”“呼——”风娃娃跑过来,一下掀开了小花伞。“唰——”雨娃娃跑过来,浇了胖娃一脸细细的雨丝。“哈哈哈,真好玩。”胖娃一边咯咯地笑,一边和风娃娃、雨娃娃一起玩起来。玩了一会,胖娃提议:“我们捉迷藏好吗?”“好哇!好哇!”一转眼,风娃娃和雨娃娃就不见了。他们都躲到哪里去了?胖娃瞪大眼四处找啊找。“哗啦,哗啦——”树叶在鼓掌。“找到了!找到了,风娃娃躲在花坛里!”风娃娃只好认输了。  相似文献   

9.
日前在幼儿园看了两个教育活动. 其一是"角色游戏".游戏一开始,教师分配一组孩子玩"娃娃家",另一组孩子玩积木,这时一个幼儿提反对意见,说不想玩"娃娃家",要玩"理发店",老师说"现在没有理发工具,还是听老师的,去玩娃娃家吧".孩子没生气,用手做成"剪刀",用一块积木当成"电吹风",欣喜地告诉老师"理发工具有了".但老师仍命令这个幼儿去玩"娃娃家",孩子很不情愿,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10.
那段时间很不如意,连抬头看天都是阴沉的。我是午后在田野里闲逛时遇见那个小男孩的。他大约七八岁,拿一个玻璃瓶子在野地里来来回回地跑着。他单薄的衣衫被风吹得鼓鼓的,像是一张小帆。他在做什么呢?按照我的常识,农村的孩子常捉蚂蚱甚至蜻蜓装到瓶子里玩的。见我看他,小男孩气喘吁吁地停下来,用小手捂住瓶口。瓶子里空无一物,他坏笑着说:“我要把太阳装进去。”然后,他一手捂住瓶子,一手从裤兜里掏出方便袋罩住瓶口,跑远了。这或许是乡下孩子特有的逗趣方式吧,毕竟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几天后,我在朋友那里遇见了小男孩,他邀请我去他家做…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作文课上,何老师从袋子里拿出了两个可乐瓶和一支吸管,还有一个乒乓球.我们都很好奇:老师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呢?这时,何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乒乓球‘搬家'的游戏,请大家想个办法把乒乓球从第一个瓶里搬到第二个瓶子里,除了借助这支吸管外,不许用手直接触摸球哦!"  相似文献   

12.
收集阳光     
那段时间很不如意,连抬头看天都是阴沉的。我是午后在田野里闲逛时遇见那个小男孩的。他大约七八岁,拿一个玻璃瓶子在野地里来来回回地跑着。他单薄的衣衫被风吹得鼓鼓的,像是一张小帆。他在做什么呢?按照我的常识,农村的孩子常捉蚂蚱甚至蜻蜓装到瓶子里玩的。见我看他,小男孩气喘吁吁地停下来,用小手捂住瓶口。瓶子里空无一物,他坏笑着说:“我要把阳光装进去。”然后,他一手捂住瓶子,一手从裤兜里掏出塑料袋罩住瓶口,跑远了。这或许是乡下孩子特有的逗趣方式吧,毕竟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几天后,我在朋友那儿遇见了小男孩,他邀请我去他家做…  相似文献   

13.
树叶娃娃在幼儿园里,玩久了,玩累了,想回家了。秋风阿姨笑眯眯地说:“好哇,那就回家吧!”可是树叶娃娃有这么多,怎么送呢?别急,秋风阿姨本事可大啦。她鼓起腮帮子,对着树叶娃娃“呼”地一吹。嗬,树叶娃娃全都飞起  相似文献   

14.
“着火了!”     
一天,"娃娃家"里孩子们正玩得起劲:"妈妈"在烧饭、"爸爸"在哄"宝宝",家里还来了一位"客人"。突然,从"娃娃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我闻声望去,只见"客人"一边跳一边向外喊:"着火啦,着火啦!"里面的"爸爸"和"妈妈"  相似文献   

15.
然然 ,两岁七个月 ,活泼、可爱 ;林林三岁六个月 ,聪明、大方。她俩都是女孩 ,对人都很热情。有一次 ,然然和林林一起玩 ,喜欢唱歌的然然边哼唱“黑猫警长” ,边去取闲置已久的玩具枪准备扮演黑猫警长。林林见状 ,也想玩枪。枪只有一把 ,她俩各自握着枪的一端不肯放手 ,嘴里都不停地念叨“我要我要”。见此情景 ,我说 :“枪只有一把 ,可是你俩都要 ,怎么办 ?”然然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反而叫得更响。林林比然然大一岁 ,很聪明 ,遇事讲点“策略”。她眼珠一转 ,有主意了 !她把手一松说 :“然然 ,我们先把枪放在地板上 ,谁先拿到枪谁就先玩。…  相似文献   

16.
袁一晨 《新作文》2014,(12):4-4
<正>大雪纷飞,小红和她的妈妈在外面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娃娃。今天,小红去找雪娃娃玩,雪娃娃却不见了。雪娃娃到哪儿去了呢?小红抬头一望,阳光明媚。又低下头一看,原来雪娃娃变成了水娃娃,正躺在地下睡大觉呢。小红说:"水娃娃,快起来玩啦,太阳都晒到你的屁股了。"水娃娃钻出地面,刚想跟小红打招呼,就感觉身体热乎乎的,开始慢慢悠悠地飞起来。原来水娃娃变成了气娃娃。  相似文献   

17.
六年的小学生活总是美好而难忘的,但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最难忘的是一节课。那是星期五的第二节,是一堂语文课。老师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手里还拿了一个黑色瓶子。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把瓶子放在桌面上。大家都好奇地睁大眼睛,我也不例外。这时,老师说:“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首先,每  相似文献   

18.
呼——呼——调皮的风娃娃来了。看,它来到家门口。轻轻地打开虚掩的大门,悄无声息地进去了。看。它来到晾衣竿前,鼓足腮帮子,把衣服全吹走了。看。它来到田野里。慢慢地吹着,把庄稼吹弯了腰。这会儿,风娃娃想去别的地方玩了。  相似文献   

19.
妈妈搜集了大大小小的塑料小瓶,装在一个鞋盒里,乐乐像喜欢榔头积木一样喜欢这些小瓶。妈妈就用这些小瓶和乐乐玩“数学”。给瓶娃娃找帽子妈妈把瓶盖拧下来,打乱。对乐乐说:“这些瓶娃娃很调皮,它们把帽子扔得乱七八糟的。天气冷了,它们不戴帽子会受凉。现在,请乐乐帮它们找到帽子戴好。”乐乐很高兴,他认真地给小瓶找到配对的瓶盖,再把它们拧上。这个活动训练乐乐“感知大小”和“一一对应”的数概念。妈妈还根据乐乐的能力,从下面三方面增加难度。1.配对数量从3个增加到5个、7个、10个以上。2.瓶子大小、颜色从差异较大到差异较小。3.瓶…  相似文献   

20.
胡霞 《幼儿教育》2004,(12):19-19
然然,两岁七个月,活泼、可爱;林林三岁六个月,聪明、大方。她俩都是女孩,对人都很热情。有一次,然然和林林一起玩,喜欢唱歌的然然边哼唱“黑猫警长”,边去取闲置已久的玩具枪准备扮演黑猫警长。林林见状,也想玩枪。枪只有一把,她俩各自握着枪的一端不肯放手,嘴里都不停地念叨“我要我要”。见此情景,我说:“枪只有一把,可是你俩都要,怎么办?”然然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反而叫得更响。林林比然然大一岁,很聪明,遇事讲点“策略”。她眼珠一转,有主意了!她把手一松说:“然然,我们先把枪放在地板上,谁先拿到枪谁就先玩。”然然接受了林林的建议,也松开了手。林林乘机把枪放在离自己相对近一些的地方,然后发令:“预备——开始”。结果,林林很容易就把枪拿到手了,她还故意欢呼:“我先拿到了,我先玩!”在后面的玩耍中,然然的情绪始终不高。在生活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然然常被林林看似“公平”的“策略”弄得口服心不服。一段时间后,然然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对人总是凶巴巴的,常说“我不!我要打你”之类的话。林林也不甘示弱,两人常常闹得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