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俊 《网络传播》2006,(10):28-30
从读者的视角观察,今天的网络媒体更像是以《参考消息》、《读者》为代表的整合、集萃式报刊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集大成者。拥有原创新闻资源的网络媒体通过合作、交换等方式大规模地借用“他山之石”,转载新闻与原创新闻之比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缺少原创新闻资源的商业网站更是把新闻资源整合作为其媒体战略的核心,凭借资金和实力的优势开展形形色色的“圈地运动”。  相似文献   

2.
论原创新闻     
窦锦平 《青年记者》2002,(11):14-15
网络时代是崇尚原创的时代。网络媒体中那些加有“原创”标记的栏目和作品——原创新闻、原创报道、原创评论,总是赢得更多的点击率。国外许多著名新闻网站是靠原创新闻称雄网坛的。国内的大型新闻网站越来越重视原创,以丰富快捷的原创新闻,吸引受众。正缘于此,许多网络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认为:“原创新闻是新闻网站的取胜之道”,“速度和原创是网络新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3.
何丽芳 《新闻实践》2012,(11):60-60
报纸网站的新闻专题一般是对新闻事件的整合性报道。由于内容从报纸上“搬”的多,缺少原创。也就缺乏吸引力。这成了许多网络新闻专题的通病。那么,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怎样才能增加原创和吸引力呢? 特色体现专题报道的优势 互联网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但这并不说明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相反。它要求网络媒体必须淋漓尽致地发挥好这些特点和优势,才能在专题报道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媒体于1995年正式“触网”,至今已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突破和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触摸世界的,网络媒体也开始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而且对新闻规律及新闻价值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重新拷问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传媒界的关注,无论在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在网络媒体中,娱乐新闻的比例加大,严肃的新闻被娱乐的手法软化成“娱乐信息”,新闻事件的戏剧性悬念和煽情性刺激得以强化,新闻越来越故事化、文学化。这些现象带来了媒体产业的表面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众传媒的责任被忽视,严肃的新闻原则遭到了商业逻辑的践踏,公众利  相似文献   

6.
“会议新闻是以各种会议动态及其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黄匡宇语)。无论从我国媒体的性质,还是从社会公众的需要来看,会议新闻都是网络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政府新闻网站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准确及时地将各类重大会议精神,决议传递出去,是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重大会议中所讨论的内容也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不仅关乎国家发展,而且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报道日渐成为各网络媒体“火拼”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曹曦 《新闻传播》2004,(12):69-69
新闻网络媒体要想抓住更多网民的“眼球”,就要喊出自己的声音,制作一些有分量的、漂亮的原创报道,因地制宜搞好地域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因此就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从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方面加大对新闻的整合力度,编辑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专题,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网络媒体自身影响,树立威望。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表现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网络媒体集众多传统媒体的特点干一体,以其快捷、方便、互动、广泛、容量等优势和特性,在公众视野里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怎样培养新闻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刚 《网络传播》2005,(12):36-37
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对“神六”发射报道的特色和优势,可以看到网络媒体,尤其是地方新网站,在面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由于政策法律以及经营成本的原因,根本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报道条件,地方性网络媒体总是处在简单地转贴主流媒体新闻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0.
人们需要了解新闻,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媒体对新闻的态度。而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正是这种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可以说,它的影响力比BBS更大。同时,新闻评论采取的议程设置方式,与网络媒体被动的“把关”也不一样,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把关”。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App应用的五大特征 1.原创新闻依然是打动用户、增强核心竞争力、树立媒体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新闻同质化的一个有效办法. 作为体现新闻价值的原创性考据,在这些新闻类应用当中,"新闻中的原创条数"平均值为7.04,表明传统媒体的重原创性在新媒体时代移动应用中同样被强调.在我们同期进行的另一份研究中,网络媒体开发的新闻App中,"原创条数"为0的占据58.8%.这说明传统媒体的App更多承担了本媒体介质延伸的任务,而网络媒体应用多是聚合其他媒体的各种新闻,这与其桌面做法趋于一致.数据验证了两种属性主体对于新闻App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新闻消费的自然嬗变,使得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挤占市场份额,即便是中央及省级等主流强势传媒也开始感到压力重重。而对于本身处于弱势的市级地方媒体,除了网络媒体的大军压境之外,同类各种媒体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它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各类新闻节目,在各种新闻信息资源的源头被各类媒介所共享的情况下,同行们在纷纷寻找"第一落点"共同享有下的竞争对策。于  相似文献   

13.
徐泓 《新闻与写作》2000,(12):25-27
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兴起,网络新闻的写作成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新文体。 网络原创新闻的写作,与传统新闻写作比较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即时滚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以单篇的静态报道,为多篇滚动的动态报道。 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主要是纸介媒体的新闻写作,受到出版时间以及版面的限制,其新闻报道写作的文本是独立成篇的,即便连续报道,也是以“日”为单位,一天一更新。网络媒体则不受这种限制,它的写作更接近通讯社记者的写作,但比传统通讯社的写稿与播发还要快。例如我国的两个通讯社新华让与中新社,原来也实行的是滚…  相似文献   

14.
周文壮 《网络传播》2005,(11):57-57
新闻改革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而行。期间,网络媒体以其数字化的技术和国际化的传播优势长驱直入,并以“第四媒体”的雄姿确立了自身的地位,那么,时至今日,新闻改革进入全面的企业化变革时期,网络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什幺角色?如何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呢?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表现形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网络媒体集众多传统媒体的特点于一体,以其快捷、方便、互动、广泛、容量等优势和特性,在公众视野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网络媒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回顾近年来媒体追踪的热点和焦点,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对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烈,除了有关党政国策、国计民生的会议以外,充斥媒体的竟是“米卢与李响关系“、”高枫之死”、“刘晓庆偷逃税案”、”松霞恋“等许多所谓大腕、明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和动态,尤其是2003年夏季的“木子美日记”和今年年初的“马加爵事件”,更是受到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不  相似文献   

17.
吴梦婷 《今传媒》2016,(10):22-24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媒体的系列行为直接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不断滋生,所以对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研究很有必要。在“上海女逃离江西”事件中,媒体求快求新、把关弱化、对新闻人物标签化、网络媒体自我约束力不强促使了该事件的广泛传播,媒体要进行深刻的反省,把新闻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及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积极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在矛盾交错的道路上跌宕前行,一方面,它以传播信息的迅捷及时、自由互动等特性越来越得到受众的青睐,另一方面,原创新闻缺乏,小道消息、虚假新闻、黄色新闻泛滥,其公信力遭受人们质疑。应对这种形势,探析如何挖掘网络媒体的潜力,促其在成长中超越,就显得尤为必要。整合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2005,(8):34-35
在新闻宣传上,红网将继续坚持“以编为主,编采并举”的方针,着力打造原创新闻内容,将红网由“主流媒体”向“强势媒体”推进。一方面,红网将加大省内54家新闻单位集中上网的整合力度;另一方面,红网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同时,逐步规范日常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报道、重大活动报道、大型新闻战役报道以及系列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