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摩擦起电》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验电笔中的氖泡遇电发光来证明摩擦过的物体确实带电。教师在实验中不论怎样摩擦塑料尺,氖泡也不会发亮,有的教师便用“箔片验电瓶”进行实验,学生能看到用未摩擦的塑料尺接触金属  相似文献   

2.
《摩擦起电》一课有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第二是氖泡发光实验,证实摩擦后的物体确实带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做这两个实验的: 第一个实验: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接近轻小的纸屑,发现吸引。然后,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接近一个  相似文献   

3.
我教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三册第十三课《摩擦起电》时,本想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出“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纸屑、泡沫、碎片等)”的原理。但是教材上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时,学生怎么做也看不出效果,不管怎么摩擦,氖泡总是不  相似文献   

4.
初三电学的第一堂课“简单电现象”中的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要讲授人们认识电的历史,要做物体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及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等实验,讲述生活和生产中的静电现象等,从授课老师的板书看,几乎都抓住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课是一门科学的启蒙课。不仅教给学生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针对小学生注意持续性短、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验激趣。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则较差,实验可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摩擦起电》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塑料尺子在头上摩擦,然后接近桌上的小纸屑:  相似文献   

6.
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1郾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2郾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3郾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活动准备:准备塑料小棒、塑料尺、黑色绸布、碎纸屑等实验材料,也可由幼儿自己寻找实验材料。创设主题墙饰“摩擦起电”,其中有关于摩擦起电的各种生活现象的资料,也有幼儿参与实验的照片、幼儿的个人实验记录表、集体的实验汇总表等。查阅有关摩擦起电的图书资料,同时,亲自用不同物品进行试验,思考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将要投放在科学区、图书区中的玩具材料和文字图片资料。活动过程:一、小游戏———…  相似文献   

7.
我教《摩擦起电》一课时,小朋友们在理解了“摩擦后的物体带静电,带静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后,我就让他们做摩擦起电实验。小朋友们有的把纸剪成纸屑,有的把泡沫塑料弄成一颗颗的小圆柱……;有的用塑料小尺,有的用塑料笔杆……;有的在头发上摩擦,有的在衣服上摩擦……。他们兴致极高,做得非常入神……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我刚要进行总结,忽然听到一个哭声:“老师,我衣服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  相似文献   

8.
“静电现象”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教材新增内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然而从教材的安排来看,本课仅仅让学生在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基础上,知道原子可分,为“探索更小的微粒”做准备.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深地挖掘有关静电的知识,而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教学》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 《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单元的第2课,与它相关联的还有《指南针》内容,都是对磁现象的研究,教材安排4课时教学,本节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形式,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了解磁铁的磁性与磁极,发现磁铁间的互相作用,建立“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了解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信息技术更多地强调技术性,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时,往往关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问题的解决。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对缺乏。如何转变这种现象,同时利用信息的强大优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及熏陶,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拯救动物》一课,该课是三年级科学第一学期"人与动物"单元《拯救野生动物》一课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电荷检测题     
一、填空题1.人们发现,用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那么带电体有何性质呢?如图1所示,小华用跟头发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时,发现橡胶棒能_______碎纸屑;用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水流时,水流会_______.这些现象说明,带电体具有_______的性质.2.与丝绸摩擦过  相似文献   

14.
王贺湛 《科学课》2008,(8):53-53
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学生讲《毛细现象》一课。因路途较远,携带玻璃材料不方便,于是,我便把实验材料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新课伊始,经过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过后,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探究活动。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水在粗细不同的三只塑料管中,  相似文献   

15.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16.
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学生讲《毛细现象》一课。因路途较远,携带玻璃材料不方便,于是,我便把实验材料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新课伊始,经过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过后,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探究活动。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水在粗细不同的三只塑料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我的小灯泡》。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学生能认识灯泡,说出小灯泡各部分的名称。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实验操  相似文献   

18.
张樟老师开设了《静电现象的应用》展示课,这节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凸显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进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一)对教材的理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教材第三册第13课《摩擦起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现象;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带了电;第三部分通过做几个游戏,验证课文第一、二部分的现象和道理,加深物体摩擦起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其中道理的兴趣。本课第一、二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不但是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一、摩擦目的:使幼儿对物体的摩擦现象产生兴趣,知道摩擦产生热,有的物体摩擦会产生静电;丰富相应的词汇:摩擦、静电。材料:塑料梳子、化学格尺、木格尺各数把,一些薄纸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