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中藻案是乾隆借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朋党的一宗大案。乾隆整治的对象实是分别以鄂尔泰、张廷玉为首的两大党派,而试图通过胡中藻案杀一儆百,以进一步加强君权统治。乾隆及查案大臣刻意误读胡中藻诗句含义,并且严查胡中藻的结党行为,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对江西的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蒋士铨,字心余,号苕生,又号藏园,江西铅山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清乾隆年间著名戏曲家、诗人,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号称“乾隆三大家”,又与杨垕、汪韧、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著有《藏园九种曲》、《忠雅堂诗集》、《忠雅堂文集》。蒋士铨才华卓越,作诗不立门户,独抒胸臆,自成  相似文献   

3.
乾隆二十五年,隆化中关行宫曾发生偷砍木植一案,办案官员由于草率处理而遭到皇帝的责罚.乾隆皇帝对整肃吏治以安定民生的极端重要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不负责任的官员予以严肃处理,对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以史为鉴,乾隆这种做法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反思.  相似文献   

4.
收藏于甘肃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是目前唯一未曾影印出版的存世《四库全书》,很值得研究。关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钞成装订完成时间,学界异说纷呈,影响了对该书的研究和使用。而通过考证《乾隆朝上谕档》、《乾隆御制诗集》、《清实录·高宗实录》、《十朝东华录·东华续录》乾隆卷等相关记载,辨析其他几种说法不妥之处,可以肯定“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这一说法是唯一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年间,甘肃有两位诗人曾被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道过,一位是狄道的吴镇,另一位是武威的张翙。张翙,字凤扬,号桐圃,武威人。约生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出为江西吉安府知府,调湖北荆州府知府,护理荆宜施道,历宜昌府知府,郧阳府知府,湖南长沙府知府。卒年不详。著有《念初堂诗集》四卷,嘉庆初刊行。潘挹奎的《武威耆旧传》卷三《刘明府统张太守翙合传》中,叙述了他的生平。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逝后,《聊斋志异》仅以抄本的形式低效传播,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有了青柯亭刻本。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乾隆初年,《聊斋志异》已在山东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传抄的活跃度也超过以往,进而通过士绅官员传播至省外;至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流布至刻书业重兴的江浙一带,引起强烈反响,并吸引了刻书家的注意。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动因则是官员赵起杲的个人努力和刻书家鲍廷博及同道中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刘仁本是元末浙东著名的诗文家.在元末动乱中,他以方国珍幕僚和朝廷官员的身份,主持海道漕运备舟事,振兴文教,活跃诗坛.后被朱元璋鞭背溃烂而死.刘仁本生平资料不多,当时结集的诗集、文集也渐散佚.利用传世的诗文,可梳理出刘仁本的生卒、家世、仕宦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乾隆十四年,彭端淑自京返川奔丧,又于乾隆十七年返京,两次历经蜀道,留下了多首纪行诗。其乾隆十四年返川时期的蜀道诗集中表现他的乡愁情结与重归故地得到的精神解脱,而再次出仕途中的蜀道诗则偏重于表达对前途未知的迷茫与由仕途之路实现自身经世理想的决心。在浓烈的个人情怀之外,彭端淑的蜀道诗也体现出了清前中期蜀道的真实面貌与历史文化内涵,寄寓着彭端淑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郑王臣是清乾隆朝福建莆田文学家,著有《兰陔诗集》、《兰陔四六》、《黄石山人集》等,并编有莆田一地的诗歌总集《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及《兰陔诗话》,不仅对莆田清乾隆之前的诗歌作了总结,而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文学主张,对我们今天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乾隆朝在制度方面是清代较为定型的一个时期,但是并不是一个完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处分制度,由于制度立法上的疏失、官僚间的倾轧斗争、运作实施中的盲目,出现了处分文武官员的不当之处。乾隆作为高层的决策人物,以皇权的独掌为前提,从统治的长久考虑,对文武处分中的不当之处作了一定的调节和纠正,反映了乾隆文武并重的处分观。但是这种调节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丘处机西觐成吉思汗,开启了蒙汉文化交流互渗的大幕。丘处机不仅将道教传播到了西域,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学活动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他在往来西域途中,用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既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也给道教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在河中府,他与耶律楚材、王君玉等人唱和诗歌,营造出传统的中原文坛向西延伸的"极点"。  相似文献   

12.
钟嵘未对谢惠连的诗歌进行溯源,因为其诗歌风格尚未定型,承袭关系不明显;他的《秋怀诗》、《捣衣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符合钟嵘的审美理想;“绮丽歌谣”所指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争论,通过将谢惠连诗歌与民歌、《古诗十九首》的对比,可以看到他的诗歌既呈现了民歌的风格,又在抒情摹景上有独特之处,因此被钟嵘评为“风人第一”。  相似文献   

13.
胡瑗著述有名春秋论者,向未见近世论者称说。杜谔《春秋会义》所引胡氏曰二十二条、胡氏论曰四条,皆系胡瑗《春秋论》佚说。此外,《黄氏日抄》、《春秋阙疑》、《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中亦存不少胡瑗佚说,综辑凡得八十二条。胡瑗佚说中有一些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不仅旨意相同、而且连文辞都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如出一人之手,这与胡、孙二人早期同学十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胡、孙二人都受到啖赵学派舍传求经新学风的深刻影响。在具体经说上,胡、孙二人也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不过,在褒贬问题上胡瑗远较孙复平允实在,没有孙复那样强烈的有贬无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江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言小说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邹钟的《想当然耳》和李熙龄的《冰鉴斋见闻录》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邹钟,江西安福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0年,其《想当然耳》影响到《夜雨秋灯录》、《斯陶说林》等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生于1791年,卒于1868年,其《冰鉴斋见闻录》文笔简洁,有《阅微》遗风。  相似文献   

15.
齐梁及陈,读者对鲍照的接受更为深入,也更具有文学接受的意味,是鲍照接受史上的发展期。在追求新变的齐梁风气影响下,读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鲍照文本的研究学习及效仿上。编定选集,撰写文学理论著作,模拟前人创作,沈约、萧子显、江淹、萧统、钟嵘、徐陵及北朝的王褒、庾信等一大批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明他们对鲍照的接受态度,确立了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为唐代全面接受鲍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西诗派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诗歌创作理念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汪藻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看他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及其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郭璞与潘岳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歌都具有绚丽轻快的风格上,还体现在其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上。郭璞更是以飘逸洒脱、辞情慷慨的游仙诗在玄风靡靡的中兴时代卓然独立,钟嵘赞其为"中兴第一"。郭璞的游仙诗不只是单纯地咏仙求长生,而且是通过"游仙"来抒发其困顿不得志的抑郁之感和愤世之叹。  相似文献   

18.
北宋嘉祜年间,大批文士聚集在欧阳修周围,形成规模庞大的京城文人集团。欧阳修也及时利用行政手段,对以“险怪奇涩”“奇僻”为特征的“太学体”大加贬抑,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全面胜利扫清障碍。此时的文人唱和与雅集活动主要有:礼部唱和;《明妃曲》唱和;饯别会饮;茶会饮等。唱和诗作在内容上,以咏物诗作为最多,其次是歌颂友谊之作,再次为赠别之作,此外还有一些抨击时弊与吟咏山水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戏谑与庄重并存;议论与形象兼顾;才学与平易并美等,这些对宋诗的发展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