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烹制功夫大有讲究。自占以来,中国的“茶道”,即所谓“色、香、味、形、水、具、时、温、烹、礼”的十字真经”,清韵高雅.是一门高雅的饮茶艺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善于品茗.而且精于茶道,通过其出神入化的妙笔侃侃茶话.给这部我同古典文学巨著平添了几分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喝茶与Jia Te均系饮茶的称谓。不同的区域,饮茶不仅有不同的叫法,而且富有各自的特色文化意境。杭州饮茶称喝茶,其内含的茶文化之道,重在"敬"礼"两字。"敬"指敬意,"礼"指礼仪。潮州饮茶称Jia Te,其内含的茶文化之道,重在"情"理"两字。"情"突出泡茶与品茗之时的情谊传达",理"突出泡茶与品茗中的原理。杭州喝茶的茶道意境,追求自然景观之"天人合一";而潮州Jia Te的茶道意境,则追求自然本质之"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3.
李婧 《考试周刊》2014,(65):20-20
<正>所谓的茶道(拼音:chádào英语:tea ceremony),其实就是指煮茶饮茶的技艺。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生活中,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更是一种浮生偷得片刻闲的生活艺术,很多人不仅通过烹茶饮茶放松自己,更期望通过这种生活艺术修身养性。茶道是一种包含了许多技艺与复杂的程序的生活艺术,从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的茶具的冲洗,茶水的烹制,到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每一步讲究的都  相似文献   

4.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的茶道翟立国\山东省寿光第七中学茶道作为日本传统的文化遗产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日本十分流行的一种独特的品茶艺术和饮茶方式,而且成为日本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的手段。日本少女在结婚之前几乎都学习茶道,以培养优雅、文静的举止和...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茶之味     
饮茶,品茗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乐此不疲地饮茶,品茶,茶道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榷茶易马”为国策,对陕西四川等地“边茶”出口采取严格管制,以提高国力。明代饮茶的政治地位提高,茶肆茶坊比前朝有极大发展,新茶种层出不穷,茶品加工和烹瀹模式更新,茶学研究成果丰硕,茶事画的创作空前繁荣,佳作迭出。但是,明代茶道文化却没有唐宋时期厚重大气,帝王将相以及绝大读书茶学研究者,还没有把饮茶之道上升至治国修身的高度。但以江南文士为核心的茶人集团是明代茶道主体力量,以书画界“明四家”为代表的士大夫不自觉地,充分地体现了刚健率真高雅清廉的茶人风骨。  相似文献   

9.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己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并喜爱,几千年的制茶、饮茶历史,使其与文化不断融合,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饮茶这一生活形式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而上升到道的高度,下面就中国茶道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一、中国茶道的形成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这一过程达到增进友谊、美  相似文献   

10.
林磊 《文教资料》2008,(9):60-62
瓦尔特·本雅明提出了美学概念"灵韵",主要指向传统艺术所具有的令人回味无穷、纯粹的审美感染力.茶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古典诗歌、茶道等艺术形式呈现出审美主体追求"性灵"、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感受与体会.当前主要的茶饮料品牌的电视广告作品以精美的影像语言复制、再现了"茶"文化符号的传统"灵韵".而这类电视广告作品在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时,其中也隐藏着"审美生态危机",即握有强势话语权力的电视广告传播对大众审美感知能力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
明代茶艺的变革以及文人清饮之风的盛行是一值得重视的现象.瀹饮法的推行直接导致了明代茶风转向简约清淡,并与明代的审美风貌相吻合.明代文人在饮茶方面所作的诸多追求,充分扩展了"清饮"的审美内涵,并集中体现了茶道精神,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窦玥 《现代语文》2006,(1):118-118
"阳春白雪"是指高雅的乐曲,与之相对应"下里巴人"是指通俗的乐曲,这是众所周知的.相当一部分人想当然地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分别作了代表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首乐曲,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饮茶文化大致形成于8世纪初,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中华文化中,"茶道"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茶道"以"茶"为媒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仪,也是人修养的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倒茶仪式,一起品茶,增进友情,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礼仪,是一种非常有用且和睦快乐的仪式。文章就中日茶文化对比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世界观、哲学思想的根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侘"是"人在宅中"的孤寂落魄,"寂"是经岁月流逝的美,在茶道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1]即"侘寂"之美。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创造了"侘茶",而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将茶道精神归于"寂",可以说是由"侘"到"寂",表达了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高洁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怀石料理的起源与茶道密不可分。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饮茶之风从寺院传播到各个阶层,在室町时期的茶会上便出现了佐茶而食的怀石料理的雏形。到了安土桃山时代,为了防止空腹饮茶造成肠胃不适,同时呼应茶道追求清雅闲寂的风格,便将佐茶的餐食定为了的形式。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森林覆盖率高,山地面积广,四季分明,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的日本人,形成了对季节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力,衍生出了日本的"旬"文化。在和食中,怀石料理尤注重季节感。  相似文献   

16.
日本向来以传统的茶道和花道做为修身养性之道,自古日本人无论男女均需学习茶道、花道,以此静心,并做为一种礼仪活动来进行。茶是何时自中国传入日本的,至今尚无准确的记载,据推断可能是日本奈良时代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或由中国和印度进入日本的僧侣传入的。茶自奈良时代传人至平安时代初期,中国式的饮茶成为一种嗜好在贵族及僧侣、文人之间广为流传,镜仓时代著名和尚荣西著有《茶养生记》一书,详细介绍了茶治愈了实朝大将军的病,以及饮茶具有修身养性之效,并加以宣传,使饮茶迅速流行起来。真正把饮茶仪式化的是拜师于荣西的道元…  相似文献   

17.
1.在雅安,茶道是一条古路 在雅安,茶道是一条古路. 汉唐以来,在四川雅安通往高原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脚印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耕耘者,也是生命顽强的坚守者. 在我国茶马古道有三条,即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川藏茶马古道分"大路"和"小路".汉源境内的茶马古道为川藏道的"大路",称为"官道".大路始于雅安.  相似文献   

18.
提高高校素质教育有效实行的关键举措手段之一,就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其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改进美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审美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制定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活动方案,并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基于此,对"高雅艺术进校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奥数曾被人称为数学里"思维的体操",然而,在奥数日益功利化的赛场上,这项曾经高雅的"艺术"活动已经被一些专家斥为"杂技"了——不仅试题本身存在"偏、  相似文献   

20.
高雅艺术中的经典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和形象化,集中揭示和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一面时代的镜子。通过高雅艺术进高校的普遍开展,我们看到大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提高,如果我们普遍认同和赞许"高雅艺术进高校"这一活动对高校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重大意义,那么我们更应认真审视该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和对象,让"进入高校"的高雅艺术最终"走出校园"拥有更多的观众和市场,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深,直至普及到全民和全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