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连贯是语篇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会话语篇中,它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原则,会话语篇中的连贯可以被分成两种:命题内容连贯和语境效果连贯。由于会话连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所以如何使会话连贯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2.
连贯是语篇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会话语篇中,它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原则,会话语篇中的连贯可以被分成两种:命题内容连贯和语境效果连贯。由于会话连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所以如何使会话连贯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3.
冯俊英 《海外英语》2011,(12):338-339
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动态概念,弥补了传统语境观的一些不足,不仅对于口语语篇的连贯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还能对缺少显性衔接手段的阅读语篇的连贯性显示出优越的解释力。该文通过语篇分析的实例,阐述了语篇读者如何通过寻求关联性来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对语篇的连贯理解。  相似文献   

4.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因此它已成为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对会话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指出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语境效果,减少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获得话语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会话是一种社会交际形式,会话关系是交换关系,在会话与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是给予和接受信息;话轮是会话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话轮转换为听话人提供仔细倾听的强烈动机;关联是一个话语命题和听话人接受记忆里的命题集合之间的关系,关联大语境效果就大,关联小语境效果就小.会话是一种合作冒险行为,会话人不断寻找关联的命题是减少危险、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理解中引导和制约的词或短语,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在回顾话语标记语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分析了其相关的连贯理论及关联理论,其次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部分功能,即连接功能、交际功能和情态性话语标记语功能,最后指出话语标记语在不同的语篇、交际对象和语境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首要问题。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它或是存在于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或是存在于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中,连贯不仅是一种文本信息,而且是语篇运用者的一种心理现象。而衔接同样是一种语义关系,但它存在于语篇的表层结构。衔接与连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语篇中密不可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  相似文献   

8.
薛娜  张彬 《华章》2007,(12):235-235
文章从网络聊天中的语境出发探讨语篇连贯,文章认为语境是影响网络聊天中话语理解的重要因素,研究语篇连贯要研究如何用语言来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交际目的.语篇本身的构建是在语境中根据语篇中的衔接来把语篇解释为连贯的语篇.  相似文献   

9.
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一旦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中,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框架理论对语篇连贯的阐释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语篇连贯的背后起作用的是人们复杂的认知机制,读者根据语篇本身和语境等因素构建起容纳语篇各组成部分的框架,从而形成心理连贯。连贯是心智与语篇互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对语篇连贯具有最佳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1.
语用模糊现象的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关联来实现.因此,语用模糊和语境关联的互动作用是继续发展交际和最终达成交际目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语境长期以来是语用学及其他语言使用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回顾在不同领域关于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研究,可以发现动态地理解语境对于话语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语境进行了解,可以有助于他们对于无论是文本语言还是话语语言都能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3.
14.
话语理解过程是一个语境选择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对语境假设不断推理的认知心理过程.话语理解的关键在于听者利用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三种推导机制,以最小的努力寻求语境与话语的最佳关联.CET4语料分析表明,学习者的话语理解能力不仅与语言知识而且与语用推理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互文性角度对连贯现象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展示出了互文性与连贯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更揭示了语篇连贯的实质,即语篇的连贯是与当前语篇相关的主客体在语篇交际中的认知整合性连贯,是超出单个语篇范围、诸因素间的理据性关系。连贯的互文分析法,能给研究语篇连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随着话语学的兴起,语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涉猎了话语义或语用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话语义同语言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方面的讨论好像还不多。修辞活动是从语言系统中选取词语、句子,因此必须首先就语言层面弄清有关词语的词义,有关句子的句义,修辞活动又是在话语中进行的,离开话语就无所谓修辞,而话语显现的是话语义。因此,修辞研究必须要思考话语义和语言义的关系问题。本文就语言义的一般性和话语义的具体性、语言义的稳固(固定)性和话语义的临时性这两个方面,从对比中说明话语义同语言义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Anders Öhman discusses Gert J. J. Biesta's concept of the risk of education and what it could mea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The article's point of departure is Bakhtin's theory of the utterance. The utterance, for Bakhtin, has to be embodied, that is, it has to be governed by a purpose: it must be uttered by someone, or at least the reader or listener must imagine that it is uttered by someone that speaks with an intent. A grammatical sentence that is not an utterance has no author and no direction or intention; it is therefore abstract and belongs to no one. Reading on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reading, often consists of short passages or text fragments for which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an author. These fragments are not embodied and thus the reader does not feel addressed by the text. Although Biesta does not reckon with Bakhtin's theory, his critique of “strong education” provides an analysis that runs along similar lines. According to Biesta, the notion of strong education and what he calls the “language of learning” regard knowledge as free of values thus rendering it abstract. In bringing together Bakhtin's and Biesta's analyses, Öhman concludes that in order for knowledge to elicit valuation, it must first become embodied; this process, in turn, is important to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a dialogue to occur between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对字面话语与非字面话语进行解释,提出听者对两类话语的认知过程是否不同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对比格莱斯对于暗喻和夸张的解释,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非字面话语中的实际应用,得出结论字面话语与非字面话语间没有分界点,听者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都试图寻找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主张用关联原则来解释人类的交际活动。关联理论把语境看作是变项,把交际活动看作是利用语境假设来研究话语内容的学科。这里的语境假设可以理解为产生于人们的认知语境,即人们对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支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的认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利用认知语境中的内容来对话语进行理解和推导,有助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