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中国体育史学会的邀请,国际体育史委员会主席英格瓦·罗斯和秘书长拉斯英智·卓姆先生,于9月8日至12旧来北京进行了友好访问。 国际体育史委员会是设在瑞典的一个国际性体育史研究组织。它拥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会员。中国体育史学会的代表于去年10月22日,被接纳为该组织的主席团成员。  相似文献   

2.
1989年5月22日至28日,在希腊的奥林匹亚,世界上的两个有名的国际体育史学术组织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组织,取名为国际体育史学会。原来的国际体育史委员会成立于1967年,先后召开了10余次会员大会和学术讨  相似文献   

3.
1919年出版的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体育史。1958年又出版了唐豪等的《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特别是近10年来相继出版了徐永昌的《中国古代体育》、李季芳等的《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高校体育史编写组的《体育史》、刘秉果的《中国古代体育史话》、王其慧等的《中外体育史》,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体育词典》,和《体育文史》等刊物。这些论著、典籍、刊物的产生,本身就雄辩地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  相似文献   

4.
体育史研究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体育史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毫不隐讳地说,我国体育史研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育史研究的方法尚待改革。体育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是我们把  相似文献   

5.
英国体育史──后现代主义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体育史──后现代主义的未来杰弗里·希尔编者按:本文选译自北美体育史学会主办的《体育史杂志》,它较全面地介绍了英国体育史研究的动态,对于我国读者了解国外体育史研究状况和信息有一定价值,作为专门的学术研究文章,我们力求保持文章的原样,作者因意识形态差...  相似文献   

6.
我这篇文章是依据已经出版或未出版的大量资料写成的。这些资料,有的出自我的私人档案;有的来自我同国际体育史委员会中几位同事的通讯和会见记。们中的一些人参加了国际体育史委员会的创建工作。 我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这个背景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1945年在巴黎成立的。它的目的是,通过发展教育、学和文化范围内的国际合作,来维护和平与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亚洲,研究体育史的组织得到发展,有才能的研究人员得到锻炼,发表、出版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传播到整个亚洲,对世界的其它地方来讲,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另一个问题是,从整体看。亚洲体育史在世界体育史中的任务是什么,以及亚洲体育史中每个国家体育史的任务是什么,尚处于一种不充分的探索状态。直到今天,亚洲体育史的地位仍被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育史所限制,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我们,作为亚洲体育史工作者,必须努力创造亚洲体育史的理论模式,并建立一个网络以把亚洲体育史研究工作者联系在一起。一、当前亚洲体育史的研究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体育史的研究在亚洲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体育史学已经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体育史学科反思史的系列研究成果表明,体育史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地位不高、分支学科建设不系统等诸多问题。基于当下业已形成的学科“危机”话语,对中国体育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扫描”,并蠡测体育史学科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分支学科建设上,要建设体育史学术史、体育史史料学和体育史学理论等3个分支学科;在学科发展平台建设上,进一步打造体育史学教学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社会服务平台;从国际和国内史学研究主要趋势中吸取学科建设经验,推动体育史学科建设,开创体育史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史的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体育史的研究在短短七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然而,不能不看到,在当前体育史研究的繁荣景象背后,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种危机。这种危机恰恰来自于我们研究者内部,即观念的陈旧和研究方式的僵化。因而,反思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全过程,思索、更新体育史研究的观念和方式,确立本学科在新时代的存在价值,是今日每个体育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通过对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展示了这门学科从无到有的每一足迹和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在如何寻求新的突破口方面,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寻求体育史学功能的转变。其二,寻求研究层次的多样化。其三,寻求研究视野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关于体育史的出版情况及其基本內容苏联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都出版过多种“体育史”专著和高等体育院系的教科书。60年代的可以以维·维·斯道尔波夫和伊·格·邱季诺夫所著的“体育史”为代表。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世界体育史,下篇为苏联体育史。世界体育史部分又分三章七节。现将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体育与欧洲(英国)J·A·曼干编者按:本文是1995年8月在伦敦出版的《体育史国际杂志》总务12辑的一篇引言,这期杂志汇集了欧洲思想研究国际学会在比利时召开的一次学术大会上关于体育史方面的学术论文,我们把这篇引言介绍出来,是想帮助大家了解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的当代形态折射出了我国体育史研究的现状,主要体现在问题化形态下我国古代体育史史料的文本回归和理论化形态下我国古代体育史论域的视界融合.面对古代体育史研究的当代形态,我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在现实紧张与理论紧张中寻求突围,实现我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的学术超越.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体育史教材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史教材发展的回顾与前瞻谷世权新中国体育院、系的体育史教学工作始于60年代,而在80年代初才出现大规模的发展,各体育学院和大多数体育系科,都开设了体育史课程。随着体育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编写教材的工作也就提上了日程。时至今日,体育史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复旦大学中文系郭绍虞教授,早年曾任教于上海东亚体专和爱国女校体育科。他于一九一八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古代体育史专著《中国体育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距今已六十多年。但参加一九七九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古与代体育史编写会议”的同志们一致认为,该书史料丰富,史沦结合,对我们目前编写古代体育史仍有再要的参考价值。为表达对郭老先生的敬意,了解他编著《中国体育史》的历史背景、编写过程,及其研究古代体育史的经验,並听取他对目前编写中国古代体育史工作的意见,我们决定访问郭绍虞老师。我们事先书面向郭老师提出五个请教的问题: 1、一九一八年编著《中国体育史》的简况。 2、对目前编写中国古代体育史的意见。 3、对孔子的评价:他对体育的态度如何?是提倡体育还是反对体育?他对我国体育史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15.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史领域的"危机言说"为切入点,梳理近40年来中国体育史学科发展状况,并借用"危机"之说讨论目前中国体育史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中国体育史仍面临着"学科"与"学术"双重危机,具体体现为体育史课程地位不彰、学科边界模糊和学科属性不明等。建议从摒弃"显学"情结、推动学科常态发展,理性认识体育史功能、重申体育史课程的意义,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学术性、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突破体育史学科"危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国广播体育史的考证,杭理出国际广播体育的发端沿革,厘清部分过往模糊或错误的观点,以大洲为单位对国际广播体育的最初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国际广播体育初始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关于体育史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许多问题还需要专家和学者们去研究探讨。如:“体育的概念”、“体育史的分期”、“人物的评价”以及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的认识均未统一,这对写出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国体育史》带来一定的困难。然而,我相信,只要我们谨遵“双百”方针,不断地对上述诸问题进行认真而严肃的研究探讨,分歧的认识会逐一解决,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体育史》,也定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问世。为达上述目的,我想仅就近代体育史中有关重要人物的评价问题,谈几点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8.
北国的2月,本应是刮风下雪的日子,可近几天,却阵阵暖意袭人,仿佛是春天巳提前回到人间,又似乎在迎接来自保加利亚的朋友——拉依科·彼得洛夫教授一行。 拉依科·彼得洛夫教授现任保加利亚“季米特洛夫高等体育学院”院长、保加利亚摔跤协会主席、国际摔跤联合会副主席,曾获保加利亚功勋健将、功勋教练和保加利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等光荣称号。此次,他率保加利亚体育教育代表团到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 听说彼得洛夫教授对体育史颇有研究,对我国体育史很感兴趣,我们立即兴冲冲地前去  相似文献   

19.
“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针对“文革”体育史研究比较疏浅和薄弱的现状,烟台师院的傅砚农先生在《研究“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初议》一文中,阐述了进行“文革”体育史研究的价值和已经具备的条件。(1)研究工作本身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文革”是建国后一个特...  相似文献   

20.
1991年5月31日,世界各地的体育史专家、学者云集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海外省之一——大加那利岛,参加为期六天的国际休育史学会第一届学术大会,及国际体育史学会理事会会议和会员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