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集中体现了诗歌的美学精华。因此,在进行语文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发掘诗歌的审美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注重诗歌的意象美古诗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的事物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事物形象——"象",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69):11-12
古诗鉴赏尝试按照"感受——精思——拓展——创作"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阶段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先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感性的认识。精思阶段以词语替换、逆向还原、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鉴赏诗歌。拓展阶段不能满足于一首一首孤立地谈诗歌,而应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范围,把一首诗歌放在一系列诗歌作品的比较中观察,这样就能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站在横向和纵向的角度上更深入地鉴赏诗歌。创作阶段是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这样可以让学生揣摩体会诗人在诗歌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等方面的技巧,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海子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的杰出代表,其独具个性的诗风,庞大复杂而又相对集中的诗歌意象,都有着审美和研究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麦地情结"上,很少言及诗歌意象具体分析与诗歌王国的向往。通过对诗人的成长、诗歌内容、思想向度等方面的分析,重点探讨诗人笔下另一意象的集中——"王者情结",以及其与诗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以期能对学术界研究诗人海子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诗至于中唐,变之始也。"诗歌发展史上有唐型诗和宋型诗之分,而唐宋诗歌的转型并非以朝代划分,中唐文人在盛唐诗歌发展到顶峰后已开始另辟新境的探索,从皎然诗学理论中蕴含的"宋型诗"的特质及中唐至北宋代表性诗人对其理论的接受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学理论对"中唐——北宋"诗歌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诗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汪剑钊对于诗歌持这样一种认知。为此也就不难理解其所说的,"诗歌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我们则可以通过诗歌看到最美好的人性。"(《诗刊》2019年第9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汪剑钊是在坚守一种理念,一种——"诗歌最根本的品质"仍在于抒情和审美功能——的理念,而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6.
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 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相似文献   

7.
傣族诗歌常见的韵律是"腰脚韵",而曲调则多种多样。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因受到佛教影响使用文字,而没有受到佛教影响的元江、红河流域的傣族则没有文字。虽然大部分傣族诗歌已经文本化,但是按照口头传统理论可将它们分为"口传文本"、"源于口传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从古老的"口传文本"到"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始终坚持着统一的诗歌韵律——腰脚韵。而在"口传文本"中,更展现出优美的连环式腰脚韵。  相似文献   

8.
黄钰 《海外英语》2012,(4):188-189,194
"海枯石烂"——中西方爱情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摸鱼儿》作为在中国诗歌中首次出现"海枯石烂"这一意象的诗歌,其作者元好问表达了对爱情的同情与惋惜。《一朵红红的玫瑰》作为在西方的一首著名爱情诗歌,其作者罗伯特·彭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妙向往。该文通过对两首爱情诗歌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阐述,分析了两首爱情诗歌中"海枯石烂"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16,(Z1):92-93
情景剧《炊事班的故事》中常有人说"诗在民间"。是啊,在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有动听的诗歌。何况我们人才济济的编辑部呢?本期"编辑部的故事"第一个专辑便是——编辑部的诗歌,特意向大家推荐本刊主编王保东以及本刊主编助理、知名诗人赵五四创作于平日的诗歌。彤彤姐姐想告诉大家——有时候,大人的诗,一点儿也不难懂。彤彤姐姐还想告诉大家——来自编辑部的诗歌,是所有编辑心里最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朱晓燕 《语文天地》2012,(19):38-39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诗歌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上——"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世界,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阶段高中  相似文献   

11.
诗歌因其"意""音""形"的独特形式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是可以用来评价诗歌翻译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而"三美"的实现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从"三美论"出发,评析张广奎教授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并与另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张的译诗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之美。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初期英美重要的文学流派——恿象派的诗歌"意象"的独特性,对比了它与其它诗歌流派的不同,并对它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不同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苏文 《辅导员》2012,(2):5-6
"与诗歌同行——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诗歌展示系列活动"在济南汇文实验学校启动2011年12月16日,由中国诗歌学会、《辅导员》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与诗歌同行——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诗歌展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举行。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秘书长柯英,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桑恒昌,《辅导员》杂志中下旬刊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聂延军,山东省文联  相似文献   

14.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15.
莫怀北 《新作文》2013,(6):12-13
很多人叫嚣着"诗歌已死"——文学的太阳渐渐隐入暗夜,而我们才刚刚看到黎明之光。诗歌绝不是某个人可以定义、某个流派可以正名的,那些执着于诗却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正如,虽然我们看不见风,但它始终存在,疏浚每一条河流,指引着四季的方向。多元化,是文学的必然形态,不仅限于诗歌。如果诗歌呈现出的只是相同的面孔,那么它理应早已被读  相似文献   

16.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含蓄优美的爱情诗。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蹑足兰泽、采集芙蓉以寄远人的情节,表现了幽深绵邈的思慕之情以及"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憾恨之意。"采芙蓉"这一行为有哪些文学象征的意味呢?本文将通过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这两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意义的作品中的采摘母题对"采芙蓉"进行深度解析,并结合"芙蓉"的同义词和衍生意义进行谐音探究与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人的艺术个性形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中外诗歌艺术的独特融合。他们试图在两个对立的艺术因素——反映与表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感情与个人感情——中找出自己的立足点,他们倘徉于两极之间,最终进入自己的诗歌艺术的"合题"。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古诗,语言文字方面常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则用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于傲洋在《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准备——参与——发挥"的诗歌教学模式,张厚  相似文献   

20.
从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拿起剪刀,抱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目的来"裁剪"出一篇"中国古今诗歌简史"时,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是资料的选择和整合。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必然有多种的样貌,而观看诗歌史也可以由各种角度切入,有人喜欢从历史背景来看诗歌,有人擅长研究诗歌写作技巧,有人坚持从诗人的角度来入手……在此,我们决意以时间为经,以诗歌为纬,为你——初学诗歌的入门者,准备了这样几页"导引手册"。尽管不能一一提及,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们依然希望能帮你勾勒出一幅清楚的诗歌发展脉络,甚至触及到那些诗人的灵魂以及那些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