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调入县电台当记者时,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几年来,通过实践和摸索,我不仅稿源不断,有“米”下锅,而且稿件多次在省、地新闻优槁评比中获奖。我的体会是:记者除了应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强新闻敏感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善于观察。每到一处,记者要将自己的耳朵当作录音机,将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注意身边的人和事,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捕捉有价值的新闻。1997年初,正值中纪委要求全国各地加大巨腐倡廉力度之际,我回娘家,途径“奉粮宾馆”,见宾…  相似文献   

2.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记者都想发现新闻,有时也能碰巧“发现”,但仔细想来,碰运气的毕竟是少数,要发现新闻,还需要另外的功夫———就是你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界前辈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此断言恰如其分。试想,一个记者如果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对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新闻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当不好记者。所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其自…  相似文献   

4.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5.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是记者感受、捕捉新司的能力.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曾说过,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不懂得和谐的人成不了音乐家,没有新闻敏感的人就不能成为新闻记者.因而,某种程度而言,新闻敏感程度是记者生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得好:“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这是记者的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就曾说:“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相似文献   

8.
王一 《新闻界》2002,(3):62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基层通讯员锻炼成长为专业新闻记者甚至颇有成就的知名记者是不胜枚举的。但也有许多通讯员身在基层,反而感到可以写的新闻越来越少,常有无米下锅的困惑。这种困惑其实多半是由于缺乏新闻敏感造成的。新闻敏感又叫新闻嗅觉或新闻感,是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曾讲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  相似文献   

9.
我是云南丽江县的一名通讯员。我们丽江虽地处滇西高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新闻队伍却比较整齐。上有省报、省电台、省电视台和几个省级专业报刊的七个记者站,中间有丽江地区电视台,县里有《丽江报》、县广播站。这些专业新闻记者信息灵通,神通广大,装备优良,张开大网随时捕捉着各种新闻。在这样严密的“新闻之网”面前业余通讯员就无所作为,无米下锅了吗? 不! 通讯员恰恰有“鱼”可捉,大有作为。这个“鱼”就是专业记者笔下的“漏网之鱼”。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不论新闻机构怎样健全发达,记者队伍多么强大,它也不可能网住所有的“新闻之鱼”。因为,他们只注  相似文献   

10.
敏感,在新闻职业中堪称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记者如果真正具备了职业敏感,而且保持不懈,就会成为一个高水平、高产量的记者。当强烈的新闻敏感同勤奋的敬业精神融于一体时,一个记者就会如虎添翼。 敏感使你出门“撞”上新闻 何谓敏感?从新闻定义上表述,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的特有素质,是记者对社会形势(问题)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客观现实新闻价值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2.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他的话,生活中并非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和挖掘。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新闻,乃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1、增强新闻敏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敏感,它是记者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的一种能力,是记者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时时处处事事做生活的有心人,是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重要前提。1992年2月,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我获悉象山渔妇赵小宝将赴美与她50年前营救过的美国飞行员见面。当时许多人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连新闻圈中的一些同志也认为“救美国飞行员,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不值得一写”。  相似文献   

13.
霍学全 《青年记者》2016,(26):76-77
有些青年记者经常抱怨没有新闻线索,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就靠采访会议或者领导安排的活动混日子,一年写不出几篇像样的稿件来.其实新闻无处不在,新闻天天有.为什么他们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发现的都是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意义不大的线索?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新闻敏感,即大家常说的“新闻眼”和“新闻鼻”.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它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记者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为方便工作,很多报社对记者进行分线。跑线记者当长了,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对本行业的情况越来越熟悉,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却经常觉得新鲜事越来越少,没啥新闻好写,写时也摆脱不了老套套。这些都是跑线记者经常遇到的困惑,也是需要克服的心理误区。一、自察障碍与新闻敏感以跑线记者为例,刚刚接手某一行业时,往往很新鲜,觉得有很多新闻可以写,但时间一长,嗅觉反而不灵了,老是觉得"无米下锅",没什么新闻,这就是"自察障碍效应"在作怪。如何避免"自察障碍效应"呢?新闻敏感并不是凭空产生或一时心血来潮发现的,它离不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大量的新闻线索、广泛的调查研究、众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17.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8.
周金泉 《青年记者》2016,(18):49-50
在我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常有等“米”下锅的烦恼.“米”就是新闻线索.一旦有了新闻线索,就如同警察根据蛛丝马迹找到破案线索一样,可以顺藤摸瓜、跟踪出击.只要占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就能帮助我们开拓一个个新闻处女地,增加写出好稿的机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贴近“三农”特色的新闻线索,挖掘“三农”好新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与善于捕捉新闻线索能力,是每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线索是指临时发生的新闻事件或事件苗头,往往是突发的、偶然的、稍纵即逝的,所以需要捕捉。它往往就在你的面前,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出来,有没有将它识别出来的新闻敏感。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及善于捕捉线索的能力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毋庸置疑,新闻敏感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