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已发表的现场短新闻来看,我觉得要写好现场短新闻,就一个记者来说,起码要练三功。第一功,把脚板深下去。倡导现场短新闻,决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首先是一个作风的转变。到群众生活的火热的现场去,是需要勇气、需要胆略的。在现场采访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还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从当选为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华阳礁上补给忙》一文可以看出,这个仅800字的短文,是用拚搏、用汗水,甚至冒着葬身鱼腹的风险采访到的。作者乘着拖船,穿越南中国海,风高浪大,天旋地转,历尽了颠簸生活,才描绘出了在最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的祖国南沙卫士不寻常的生活画卷。同时被评为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美军入侵一周  相似文献   

2.
拿到《人民的喉舌——韬奋论报刊》(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欢,它唤起了我对青年时代的甜蜜的回忆——那是三十年代的往事了.我和许多韬奋的敬仰者不同,他们生活在大城市中,和韬奋比较的接近.我却生长在祖国西南边陲穷乡僻壤的一个小县城里,那里穷困而又闭塞,在军阀统治下令人感到窒息.乡间士绅威势赫赫,他们吸着长长的烟袋在茶馆里说东道西;纨绔少年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女学生单独在街上行走就难免要低着头;驻军可以在通衢大道上当场砍掉一个士兵的脑袋,一注鲜血从脖子里上冲一尺多高.那军队的师长把全县的中小学生(全县只有一所中学)召集起来,围成一个圆  相似文献   

3.
乍看到陈祖芬的《让我糊涂一回》(河北教育版“红罂粟丛书”之一种)的书名,着实令我莫名其糊涂了。这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抑或其他?待读过了一篇又一篇,才明白无误地确认这是一部随笔。心想以写报告文学著称的女作家陈祖芬,何时舍弃了心中所爱而移情别处?其实怪我孤陋寡闻,这已是她的第二本随笔集了。初识陈祖芬这个名字,是十几年前在报章上看到的一篇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十几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记忆犹新。主人公是一个留德的知识分子,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抛弃了在德国的优裕生活,忍痛与德国妻子离了婚,带着三个孩子和一吨重的书籍回到了祖国。但在“文革”中,这个内燃  相似文献   

4.
10岁随父从军,唱歌演戏为新四军鼓舞士气;20岁学习作曲,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启音乐人生;35岁写就成名曲,一部《红旗颂》成为新中国乐坛经典;70余载音乐人生,见证了祖国和时代的变迁……作曲家吕其明的传奇经历是中国乐坛的一个红色标志. 7天+54年,成就一部史诗般的音乐经典 这是一份《红旗颂》曲谱手稿,约有60多页,微微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历史印痕.它诞生于1965年8月."这已是第二份手稿了",吕其明说:第一份原稿已经赠送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翻开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上面写着:"吕其明同志:您创作的管弦乐《红旗颂》等乐谱原稿被我馆收藏."当年,写成《红旗颂》第一稿后,吕其明因不舍得在第一稿上进行修改,于是就重新写了一稿,把第一稿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正毋庸赘言,有兴趣者,请自动购票,乘"云蓬号"绿皮火车,余票有限,过站不候。周云蓬绝对是个好玩的人,这是他上一本书《春天责备》带给我的印象。从《中国孩子》开始,我就关注这位盲人民谣歌手了。特别说明身份,并非要刻意一种励志版的表述。因为失明,我想他体会了更多的辛酸与尘世的喧嚣,他是靠耳朵和声音,还有心灵,从每一个春天出发,乘坐每一趟最为廉价的绿皮火车,奔向梦中的地方,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巡回演出,与他那些民  相似文献   

6.
一以贯之     
偶翻报纸,在三月二十二日山西日报的第一版上看到一个《祖国四方》的专栏,大题是《春讯》,还有五个插题是:春播、春灌、春修、春晒、春孵。一看这几个题目,就使人觉得春意盎然。我倒不是说这个专栏编得多么出色,比这个专栏编得更出色的专栏,在山西日报上和别的报纸上都还有的是。但是山西日报的编者能够把这些地北天南互不相关的动态新闻,用春字加以连贯,编出这样一个主题鲜明引人入胜的专栏,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7.
我从50年代初起,就自费订了一份报,30多年了.这份报就是《北京日报》,所以,我可以说是《北京日报》的—个老读者了. 在北京出版的日报很多,我为什么选择订《北京日报》呢?同我的爱好有关,也同《北京日报》能基本满足我的读报要求有关,我打开《北京日报》,常常有一种亲切感.作为居住在首都的一个公民,当然想了解发生在北京的事情.在这方面,《北  相似文献   

8.
1.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2.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4.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60年大庆,我一个75岁的老朽能为祖国作些什么?前年在瑞典探亲时动手写作《伴随祖国走过六十年》这本书,当时就考虑到在文章中应当配发些相关照片。去年8月回国后,到金坛市档案馆查阅档案,发  相似文献   

10.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11.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12.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就我所知,仅在文摘类报刊上介绍过的,就有两个《红色家族》这种家谱式的作品了——一个是原公安部长罗瑞卿的女儿点点的《红色家族》,一个是原南方某省负责人项南之后的《红色家族》。可见,写《红色家族》,是当今的一种时髦。也许笔者生也愚钝,总也弄不清这《红色家族》究竟是个什么。我不知道,《红色家族》的作者们,是不是《红色家族》的红色成员。如果他们不是红色者,那么,他们的“家族”,就称不上是《红色家族》。这是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4.
文学 2013年第一个月,诺贝尔文学奖带动下的莫言作品热潮逐渐消退,文学类新作纷纷登场,4种新书在新年的第一个月上市即登上文学类畅销书榜单Top10,它们分别是散杂文《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我所理解的生活(精)》《我所理解的生活(平)》以及小说《龙族Ⅲ:黑月之潮(上)》.这四种新书的作者都有众多拥趸者,有了这样的基础,这些新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取得了很好的市场业绩. 位居第一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大眼李承鹏的首部杂文集.作为一个公共意见的表达者,李承鹏以自己独特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与反省.排在第五和第八位的分别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精装和平装本.韩寒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你喜爱镂刻精细、结构奇巧的手工艺品吗?读去年11月18日《徐州日报》上的《祖国宽恕了他》,就象观赏一件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很耐人寻味。《祖国宽恕了他》这篇通讯,一改过去那种平面报道的模式,采用多侧面、立体型的新形式,在报道阎大林贪污、犯罪的同时,更以饱含热情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他身在异国、迷途知返、向往祖国的感情。细读全文,使人深深地感到作者所报道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通讯对阎大林思想变化的描写很细致,也很生  相似文献   

16.
年丰先生是我的老师。这不是谦虚。说来话长: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阶段,我就经常在我们镇邮局阅报栏里,读到《荆州报》上一个叫周扬帆的人的诗歌。因为听说此人在荆州,这也是离我最近的一个诗人。我那时正是在周扬帆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下.萌动了写诗的欲望。这是不可否认的;多年前,我就在我的散文集《小镇逝水录》中提到过此事。本土作家对本土作者的感染.胜过外头任何大作家。原因一是亲切。二是乡土气味相投。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1983年3月26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最好水平”》一文。该文批评了广播、报纸上时常出现象“最好水平”之类文理不通的错误,并向新闻界提出了“不要再污染我们祖国的语言”的希望。这表明了我们新闻界对祖国语言的规范化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同一版上笔者就发现了几处语病。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19.
编辑琐议     
一、在节骨眼上下功夫做为一个编辑工作者要注意研究当前形势和宣传方针,然后找出一些宣传重点,在节骨眼上下点功夫。这方面,尽管我做得还很不够,但愿与同行共勉。打倒“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党的迫切的任务之一。当时,人们所瞩目的自然是吴晗的《海瑞罢官》。一位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就慷慨激昂地对我说:“吴晗的冤案不昭雪,史学界的心情怎么能舒畅!”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突然有人站起来说:“《海瑞罢官》是不是毒草,吴晗的冤案何时能昭雪?”在祖国的大西北,一位  相似文献   

20.
随笔     
《庐山恋》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据王小波说,讲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庐山上谈恋爱的故事,他们俩情绪一上来,就会对着山谷狂呼滥喊:“我爱祖国”。这种感情表达方式王小波认为是不妥当的。其实,在《庐山恋》里,已经出现了较为妥当的感情表达方式。网上资料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出现接吻镜头的电影,说是接吻,其实,嘴唇并没有严格地贴在一起,镜头上的表现形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