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源子 《传媒》2015,(7):56-58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形态的媒体彼此交流,共享各种传统的、新式的信息服务内容,传媒产业融合的蓝图正在被勾画.作为电视媒介主要节目类型的纪录片,固然要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探索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由南京广播电视台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创作的30集系列微纪录片《城殇》,每集时长约3分半钟,在电视台与网络同步播映,一时间社会反响强烈.思考《城殇》在新媒体语境下创作手法与运营模式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为专业机构制作优质微纪录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微纪录片《城殇》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这套30集的微纪录片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推出,在央视等多家主流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同时,该片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突破千万。笔者力图通过本文分析《城殇》在播出时机、叙事手法、形态设定等方面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4,(10):72-72
正《穿越:成都气质》热播11集新老媒体融合的一次惊艳示范由著名媒体人杨锦麟麾下锦绣麒麟团队拍摄制作的新媒体纪录片《穿越:成都气质》在腾讯视频独家首播,上线数小时点击率便超过4万。国庆期间,本片11集在腾讯视频已全部上线。最近,许多人在微博或微信里转发和分享这部新媒体纪录片,这也印证了新媒体时代的一  相似文献   

4.
谭晓云 《青年记者》2020,(11):77-78
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主体策略(一)多元化的制作模式电视纪录片以电视台的制作团队为主要制作模式,“制播分离”催生了多元化的制作模式.融媒体时代,聚集民营制作主体、新媒体平台与广播电视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催生了联合制作、外购与委托承制三种纪录片主要制作模式,为纪录片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2011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纪录片视频网站不断增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对纪录片的时间、种类等都没有限制,海量需求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空间。而正版纪录片成为新媒体扩展平台的新渠道。从2011年开始,网络收购纪录片的价格从原来的一分钟30元迅速提升到100元,个别作品甚至高达1000元,超过电视台的购片价格。  相似文献   

7.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于2015年下半年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步播出,反响甚好。本文从此微纪录片入手,全面分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新的纪录片产物——微纪录片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6,(7):167-168
2016年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可称为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的井喷年.随着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5亿,纪录片在新媒体上的播放量实现高速增长,《我在故宫修文物》《鸟瞰中国》等多部纪录片在网上获得了过亿的播放量.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     
《视听界》2007,(3):117-117
中国纪录片《长征》首次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英文纪录片《南京》在纽约放映;  相似文献   

10.
吴雨蓉 《传媒》2015,(12):64-66
2014年开始,PGC成为网络微纪录片生产的主导模式,由此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从“全民纪录时代”进入到“后全民纪录时代”.节目来源的改变给网络微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在描述“后全民纪录时代”现状的基础上从题材选择、创作语法、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几个方面对PGC网络微纪录片的特征与价值进行阐释,以期为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留下实时性注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媒体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更新的浪潮。尤其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各种媒介开始进行多元化的交融。纪录片作为影视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传播方式与创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这个大环境下微纪录片就诞生了。微纪录片依托其制作周期短、投资低、传播方式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微纪录片与新媒体技术两者相辅相成,扩大了彼此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对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握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使创作适应网络传播,是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近3年《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纪录片的拍摄,从故事设计与制作语气、拍摄的基本调性与技术表现、节奏与受众的观看"焦距"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媒体时代官方纪录片创作之创新可能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学 《视听界》2013,(2):87-88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推出各种类型的问政类节目,为促进服务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架起了桥梁。如湖北荆州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电视问政》等季播性互动直播节目,浙江电视台6频道的《民生圆桌会》、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我们圆桌会》等常态性民生谈话类节目,以及南京电视台《向人民汇报》部门领导述职评议电视直播节目。开播于2009年的《向人民汇报》,较早认识到电视直播在政风行风评议监督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共同推进民主评议工作,形成了政风行风评议的“南京样本”。  相似文献   

14.
2007年7月底的一天,《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润文给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打来电话询问:你们为什么要制作长达一分钟的公益广告来宣传、推广纪录片《南京》?为什么不惜代价地在黄金时间高频率地播放?  相似文献   

15.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16.
石佳 《采.写.编》2021,(4):188-18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国首个展示故宫珍贵历史文物修护工作以及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新媒体纪录片。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运用经典传播学理论,从我国纪录片的新发展、《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推陈出新、新媒体纪录片的问题和时代启示等几个方面,分析正面临着新媒体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国产纪录片,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这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如何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突破重围,收获良好口碑和爆炸式增长的点击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一些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17年4月23日17:30至17:55,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读书的力量》第一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指导,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策划制作. 打造新时代的"劝学篇" 为什么金文、帛书没有成为竹简那样的主力载体?为什么活字印刷成为推动西方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读书的力量》以"书"的前世今生开篇,继而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民族、人生与社会等多维度全面深刻阐释了读书的重要性,是一部倡导全民阅读的扛鼎之作,也是全国全民阅读纪录片首创之作.  相似文献   

18.
内容产业     
《视听界》2014,(5):10-11
南京广电集团推出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央视新影等单位,历时两年,摄制完成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对一百多年来南京的城市理想、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及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展示。该片于8月中旬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南京电视台同时播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14,(16):45-45
<正>备注:凡业学两界对研修主题或专家有兴趣者均可私信@中国传媒科技新浪官微或邮件《中国传媒科技》官方邮箱cmkj@xinhua.org。《微电影/微电视纪录片拍摄与编辑实战教程》教授:史蒂夫·赖斯 时长:一周 授课地点:南京、石家庄 状态:已完成授课目标:讲授和研讨微电影/微纪录片拍摄、剪辑、制作技巧和艺术,指导实际拍摄。并探讨在传媒类院校建设及发展相关专业的现实路径。主讲教师介绍:史蒂夫·赖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副教授,并担任该课程委员会和多元化委员会成员。教授视频、音频、摄影、有声音的幻灯片、网络和社交媒体方面的基本知识。资深媒体人,曾率团队获得两项普利策奖,入围三次艾美奖及公共服务金奖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8月底,南京广电集团拍摄的4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再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在业内引起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