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2.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3.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4.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草原》了。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学生读书勾画)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  相似文献   

5.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听了一堂苏教版三年级阅读课《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是一篇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的好教材,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体验到了文字的美,突破了课文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一、点题质疑,引发思考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题,随即问学生:“东方之珠”…  相似文献   

7.
与盛新凤老师仅见过一面,但她温婉的笑容、优雅的举止就像一帧淡雅的水墨画,过目难忘,令我不禁想起李清照的词和徐志摩的诗。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中,盛老师巧妙的引导、深情的朗读与激情的结语完美统一,更让我感叹她的内蕴之丰厚、功底之扎实。人美,课美,“和美语文”的理念更美。美,来自何处? “在一次次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中,我努力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属于盛新凤的课堂感受、课堂状态。”哦,从“无视”到“外视”,再到“内视”,盛老师“找到了自己”——“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获湖北省荆州地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第一名。前后八次教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读”有学问。《一碗阳春面》是高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拿到课堂上教学,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教讲读课文,也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课讲自始至终全由学生自己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因势利导,谆谆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读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作者写一篇文章,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要精心设计。在教《一碗阳春面》时,我自始  相似文献   

9.
“九义”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13课《草原》教例评析德保县教研室黄志平(四)小结学法:分析———概括———分析。(先初读课文概括有几美,然后再精读课文,体会怎样美,这样理解就更深刻了。)四、学习第二节(一)读一读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宽广的?(体会“洒脱”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 ,我们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 ,我怎么讲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 ,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 ,终究是个“我”字当头 ,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 ,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 ,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 ,若哪位学生大胆提出点儿自己的看法 ,不但学生“死定” ,当教师的也会觉得“栽定” ,认为这节课备得不充分 ,讲得不好。这样自然是“教师中心”…  相似文献   

11.
《大理石街》(第十册第4课)这篇阅读课文,编排在讲读课文《挑山工》之后,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运用在讲读课里所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要引导学生按照“参观访问记”的写作特点,顺着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条理。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要紧扣  相似文献   

12.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了。课前我按照教参的建议,精心预设了第七自然段“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部分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董存瑞如何舍身炸暗堡的?”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然后抓住词语“万分紧急的关头”说说自己的感悟,从中读出什么。再从董存瑞的神态描写中进一步体会他的高大形象。课前的预设,我挺满意的,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3.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它有没有围绕目标进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完成语言的学习,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话题1.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两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和《雪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花瓣飘香》。2.师生同写课题。由于“瓣”字比较难写,教师重点指导书写。3.感受课题中的优美意象。我们常说花儿飘香,课文却用“花瓣飘香”做题目。我想,花瓣飘香的景象一定是非常美的,非常富有诗意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手》(五年制第八册7课),围绕老农陈秉正那取坚硬而灵巧的手作了多侧面的描写,从中发掘了劳动的诗意和崇高的美。教学这篇课文,除了掌握课文是如何介绍陈秉正手的坚硬和灵巧外,还要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觉得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一) 正面抓住“手”的特点课文的第二、三两段正面描写了陈秉正手的特点,是课  相似文献   

16.
吕赟 《小学语文》2010,(11):56-56
近日,我区举办了一次“名师进新区”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了南京市的一位小学语文名师与我区的一位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执教内容为苏教版第十册中的《灰椋鸟》一文。《灰椋鸟》这篇课文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即描写灰椋鸟归林和闹林情景的相关文字。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万玉莲 《宁夏教育》2000,(10):33-34
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五组课文由导读、课例(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组成。本组课文是围绕景物描写选材的:《古诗两首》描写江上的美丽景色,《鸟的天堂》写大榕树的美丽及奇特,《草原》描写了草原的美丽和民族风情,《镜泊湖奇观》讲的是镜泊湖景色的奇美、壮观。这四篇课文都是围绕“  相似文献   

18.
《驿路梨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着重从“美”字入手 ,让学生品读这篇小说。一、意境美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总体感知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课文描写梨花的段落 :夕阳西下 ,正当“我”和老余处于前不摸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之时 ,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梨花林。“白色梨花开满枝头 ,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作者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我们带入优美的意境中。“梦中恍惚看见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香气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作者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优美的场景中 ,着意以自…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记叙了作者初访内蒙草原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族兄弟热情接待的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要求,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初步理解课文中所讲的事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读和训练。 《草原》一课描写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草原的  相似文献   

20.
《离骚(节选)》这篇课文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在备课时,我以自己当年读《离骚》时的感受来分析学生接受这篇课文的障碍在哪里。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情感都不陌生,而让他们产生隔阂的,恰恰是《离骚》冷僻的用字、特殊的“香草美人”的象喻手法。就《离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而言,一节课的讲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于是我最终选定“香草美人”这个象喻系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引入的:教师: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之间怎么样?学生:有相似点。教师:咱们请一位同学用比喻的手法,来赞美一下某个女孩的美丽。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