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毋庸讳言,品德课不是学校课程中的"宠儿",其一,它不是主科,不能享受语文、数学科被师生们垂青的待遇;其二,它不是艺术科,限于各种条件,很少有专职教师将"品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不是主科,学不学好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小学思想品德课根植于社会生活,对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构建高效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就成为教师们广泛关注的课题了。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由于“主科”频繁的统考、竟赛,致使学生工作重心偏向了“智育”(不全面的智育),德育教育被忽视了.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也因此被一些人误视为“副科”,被打入另册,被当着搭配课搭配给教师去应付差事.不少教师也因此不愿意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将之视为额外负担而勉强地把它搬进课堂去照本宣科、敷衍塞责.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不是打瞌睡,就是逗逗打打的.思想品德课因此达不到“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领导的“主科政权”的压迫下,“副科”们再也受不了了,于是由音乐、思品、体育等几门副科发起的“副科起义”打响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然而,笔者在听课中,感到不少语文教师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上仍有明显误区: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却成为可有可无、时常为“主科”让路的“副科…‘说教课”。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来,  相似文献   

7.
现行思想品德课不久就会从小学生的课程表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我们所有的思想品德课一线教师是不是非要等到现行思想品德课被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取代之后再去研究它,实现与它的接轨呢?  相似文献   

8.
现行思想品德课不久就会从小学生的课程表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我们所有的思想品德课一线教师是不是非要等到现行思想品德课被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取代之后再去研究它,实现与它的接轨呢?  相似文献   

9.
“活动类课程”范围项目与种类很广,其中科技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就任科技辅导以来,开展科技活动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与学科类课程学习的关系。当前,很多人认为小学生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就行,别的活动是多余的,甚至会拉“主科”的后腿。其实不然。笔者曾对参加各种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综观职教界同仁不断拓宽思路、大刀阔斧地对课程设置和各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伴随着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的深入开展、影响力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地位和作用得到不断加强,但文化课,诸如语文等学科,从中考的“主科”变成了中职阶段的“副科”,广大文化课教师无所适从,面临着课时精减、  相似文献   

11.
说起作业.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作业。随手一翻学生的《家校联系本》,所看到的也是这几门学科的作业.几乎很难寻觅到品德课的作业。其实。品德课也需要有像语文、数学一样精心设计的作业。因为它可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科在中小基础教育阶段,是最突出的学科和主科,对落实素质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研究、认识、掌握并运用其规律,是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笔者虽长期从事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其规律性的认识尚很肤浅,久经思索,归纳出“一二三四”这几条.现不揣浅陋,行之于文,以就教于语文教育专家,并供语文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们对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普遍都能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很广泛的,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极为丰富。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教师应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开发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思想品德课教师善于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不仅会使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顺利达成,还可以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质量。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包罗万象的思想是无止境的,然而把它作为出一门课程来驾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思想品德教材的配套资源不足,教师仅仅根据教材来讲课,内容难免乏味和空洞;另一方面,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都不是专职的,他们往往还兼任其他课程。如果缺乏创造力,讲课毫无一点趣味性可言,就难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郭珠玉 《广西教育》2013,(45):37-37,4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品德课则承担着品德教育的重任。然而,在现行的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小学品德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如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地“满堂灌”;学校缺乏专职的品德课教师,多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动安排小学品德课程。  相似文献   

17.
杨宁 《甘肃教育》2014,(5):53-53
新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要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局面,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有些老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空洞,课堂难以生动;也有不少学生反映上思想品德课“味同嚼蜡”。难道思想品德课就注定“了无生趣”吗?当然不是。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要想让思想品德课生动有趣,学生乐学爱学,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气质”——正气、朝气、灵气。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新教材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素养课而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知识课,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但它同时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标”)过程中 ,不少教师对“课标”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很是不解。笔者认为 ,“课标”的提法是很有道理的 ,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语文的实践性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交往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作为一门课程 ,它无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完全可以在实践中获取。显而易见 ,有些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靠个人的感悟 ,而不是靠教师系统、抽象的理论传授。比如说作文能力 ,为什么一些专门教写作知识的教师 ,作文水平不一定很高 ,而一些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