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规划楚辞研究系统工程,建立当代楚辞学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除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努力净化学术空气,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外,还需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工作实证性的基础研究;以鉴赏和批评方式出现的应用性研究,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为主要方向的理论性研究;文艺性创作及其成果的研究;交叉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边缘问题"的研究;楚辞研究的再研究;<楚辞>作品及其成果的翻译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以例证的方式说明:《楚辞》研究要想有所进步和发展,必须注意《楚辞》研究以外的文献及其研究成果;同时必须注意非专业的《楚辞》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只有同时注意到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楚辞》研究才可能有所新的突破和成就。  相似文献   

3.
周建忠先生《楚辞考论》运用“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的方法,将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对楚辞及楚辞学研究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其双重的述结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学术研究史上,潘啸龙的楚辞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潘氏选择原生平及其作品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攻关、前沿性强;全力以赴,力求在疑难问题上有所进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驾驭能力和敏锐的学术眼光;锲而不舍,数年乃至十多年如一日,对一些难点问题长期思想,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个专题研究的论系列。在潘氏的研究中,其方法论的层次提升为证谬法、综合法、同步法、即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诗经》以后,楚辞崛起,自西汉始,楚辞学研究就进入百家争鸣状态,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等各抒己见,此为楚辞研究的初始阶段。自西汉至20世纪的二千余年间,楚辞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汉至北宋是开创发展期,重在章句训释,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可为代表。第二阶段:南宋至清末是繁荣期,重在义理探求,朱熹《楚辞集注》可为代表。第三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承上启下的转型期,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等为新楚辞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五四”以后楚辞研究至现了新时代特色,游国恩《楚辞概论》为新楚辞学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第四个阶段的开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楚辞研究跃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楚辞研究达到世纪高峰,研究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研究方法之新,学术成果之丰,发展速度之快,是二千多年来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学术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与老一辈学者共创辉煌。  相似文献   

6.
谢无量先生楚辞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楚辞新论》一书中。该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新见,是把《楚辞》作为古老的南方文学的代表,把它放在古代南方学术文化的背景下,同代表北方文学的《诗经》相区别进行研究,进而在屈原生平思想、楚辞篇目、《离骚》新释、楚辞学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发前人之所东发。尽管其论述也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谢先生筚路蓝缕,勇于开拓新路、敢于破旧立新、大胆冲击陈说的精神,仍是十分可贵的。其以南方文学观为核心的诸多新见与发明。毕竟使人耳目一新,对后来从楚文化角度研究屈原与楚辞之思潮及楚辞文化学的兴起,无疑有深刻启示和巨大影响。还有对“屈原否定论”的首难之功,也不可抹煞。因此谢无量先生的楚辞研究。在楚辞学史以及20世纪学术史上自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游国恩是新楚辞学的莫基者。他的《楚辞概论》是20世纪楚辞学的一座里程碑,体现了楚辞研究的新方法、新思维:一、以历史的眼光把楚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二、把比较法引入楚辞领域;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手段严密考证;四、把社会学和民俗学引进楚辞研究中。他的《读骚论微初集》纳新思维是:一、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对《天问》古史等作新解;二、在《楚辞概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民俗学的基本观点考核《九歌》山川之神;三、运用综合分析推论法解释屈原“见疏”、“初放”、“再放”。新中国成立后,游国恩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修正或转变某些观点。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则体现了以微观体现宏观,以解剖一肢一节来把握整体的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仅就殷光熹教授有关《楚辞》研究的部分重要成果作了简介,供学习或研究《楚辞》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楚辞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历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楚辞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国家首推日本,日本汉学界在楚辞研究方面出现较多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本文着眼于楚辞传入日本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轨迹,深入考察日本汉学界不同时期楚辞研究的脉络,分析总结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的特征,以期为国内学者在楚辞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楚辞文心管窥》是李诚第一部楚辞研究专著。此书结合历史典籍、宗教祭祀、图腾神话的广阔背景,对屈赋的文化内涵、艺术构思、作品结构及神话传说的特点作了探讨,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有新的发明和突破。其治学严谨朴实、注重证据,研究角度新颖。但仅从屈赋的“时间”、“空间”总结其结构方式,显得过于单调划一;从屈作“两两相对”、“配属关系、寻其构思来源显牵强;“图腾崇拜”说也欠科学。  相似文献   

12.
林云铭《楚辞灯》摆脱了章句训诂的传统研究套路,注重研究《楚辞》文学的总体特色;在义理疏正方面,不拘泥于字词训释,也能发微见著,别出心裁;史实考辨,以事理推证,知人论世,独有创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林云铭的生平际遇分析了《楚辞灯》的成书原因,并着重论述了《楚辞灯》的主要特点:通俗性和普及性;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评析能顾及屈子全人,眼观作品全局。认为林云铭继承了他的前辈在楚辞研究方面的进步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更新,在义理阐示、结构分析和词句解释方面不少地方独具慧眼,在楚辞的普及工作上亦用力最勤,对扩大楚辞的影响,深化楚辞研究,弘扬屈子忧国忧民精神,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陈直先生的楚辞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楚辞拾遗》一鸣惊人,成为研究楚辞的必读之书。读书篇幅虽短,但多属补充、引申和独到发现,创获颇多,其价值当在一般注本之上。他成功运用二重证据的新方法,重视物和考古资料,形成别具一格的治学特色,在现代楚辞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新方法、开拓新途径的意义,对当前以至今后的治骚更是不无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楚辞研究呈双线并进的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深入,逐步涉及到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的文体特征以及楚辞的审美标准等诸多内容的探讨;另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又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发展特征,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内涵、楚辞批评以及编选的审美标准等注入了浓郁的理学价值规范。文学与理学思想在宋代楚辞研究中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宋代楚辞批评的新风格。这种楚辞批评新风格是宋代文学观与理学思潮的巨大发展,也是时代政治需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楚辞学研究仍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成果丰硕,令人振奋。本年度共出版专著10本,包含较多楚辞研究成果的著作、资料集4本,楚辞再现学作品3部,两家杂志编辑了楚辞专辑,召开全国性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两次,与楚辞研究有关的会议两次;共发表学术论文211篇,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从1991年第6期至1992年第4期共复印1991年度楚辞学论文23篇。  相似文献   

17.
楚辞校勘献是楚辞学献的基础。楚辞校勘献可分三类:一是善本,包括写本,刘本(影印本)、批校本等;二是校勘述,包括专、笔记、札记等;三是四部典籍所引之楚辞正及王逸注。兹对上述一、二类献略加整理。  相似文献   

18.
汪瑗的《楚辞集解》为明代楚辞学重要著作。从汪瑗的楚辞学存世文献入手,对汪瑗的楚辞学研究方法、楚辞学术史观念和楚辞学研究的语言特色等进行探析。汪瑗广收众说、推陈出新、以史证诗、众学相参,注重楚辞学史的构建和著述语言的通俗化。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戴志钧的楚辞研究开始于1975年,在作家把握,作品探秘,史学开拓,艺术窥奥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研究几乎涉及到楚辞研究的所有主要领域,他的研究总是力图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