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接本刊2007年第3期)吴江在《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中对杨献珍的诬蔑攻击和栽赃陷害的事例,远不止杨献珍致《哲学研究》编辑部那三封信中的内容。其他比如说,1952年杨献珍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必然是“综合性”的,即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刊2006年第6期)杨献珍在狱中和放逐地所写的申诉信和抗议书,已于1981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以《我的哲学“罪案”》一书问世(其中除收录了有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申诉外,还包括“综合经济论”问题和“合二而一”的问题的申诉以及其他有关文章),凡是看过这些文字  相似文献   

3.
8月15日《江淮学刊》(第4期)李凡夫:《坚持斗争的哲学反对矛盾融合论——评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作者指出,杨献珍同志在理论工作上的错误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长期的、一系列的。例如,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杨献珍同志都有过比较严重的错误。当然,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有过错误,而是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从当前的事实来看,杨献珍同志并没有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错误。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江淮学刊》(第4期)马数鸣:《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是辩证法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江淮学刊》(第4期)李双成:《在烦琐  相似文献   

4.
(上接本刊2007年第1期)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杨献珍曾多次致函《哲学研究》编辑部要求吴江拿出证据,吴江在1978年12月的一封信中答复说,他得出杨献珍同志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样一个判断,是根据杨献珍的一篇什么文章。对此,杨献珍立即进行了反驳,并将反驳信件致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理论学术界就吴江的哲学观点进行评析、批判、反驳声中。1983年《安徽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江焕湖的《与吴江同志讨论辩证法问题》一文。这是一篇曾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关注的文章。该文针对吴江的《历史辩证法论集》和《认识论十讲》以及《确立两条战线斗争的思想》以及吴江1985年5月14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首怀念刘少奇的诗《林海行》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6.
在应对王若水挑战的同时,通过国内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杨献珍将他过去被康生、陈伯达封杀不许发表的有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文章和在狱中书写的申诉公之于世,并于1980年至1987年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了《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而战斗——三次大论战的一方论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哲学“罪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  相似文献   

7.
(上接本刊2005年第4期)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申诉的补充的第三部分,杨献珍怀着痛切的心情希望组织上重新审查关于恩格斯是否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尤其是说是在恩格斯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肯定的。杨献珍以近似于乞求的  相似文献   

8.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肇始于郭月争、于世诚分别撰写的关于哲学命题的文章。杨献珍同志明确表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原理,因而受到了攻击和诬蔑。论战发生于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学术界一些理论家为了迎合政治时局的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唯心主义印证,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并在康生、陈伯达的授意下,署名撒仁兴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把理论论争引向了对杨的政治围攻。杨因坚持真理而沦为"阶下囚",遭受了非人对待。他在漫长11年监禁放逐的岁月里依然舍生忘死地就"综合基础论"等问题进行了不懈地诉求和抗争,在狱中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遭受迫害的申诉和致中央文革专案组的抗议书等7万余言的文字。1978年后,杨被平反,但他仍不时受到部分秉承"理论权威"衣钵者的攻讦。忧愤之余,杨献珍不顾耄耋之年,身患多种疾病的状况,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深中肯綮的答辩文章,对那些伪马克思主义者予以了斥责。  相似文献   

9.
(上接本刊2007年第5期)在《再论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中,张义德、段若非除了就机械唯物论是不是唯心论,应该如何批判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机械唯物主义是否已经变成“反动的”以及新中国建国以来,是否存在一种机械唯物论的倾向和新中国建国以来有没有“以一贯的、系统的、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等问题,对吴江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的错误认识、荒谬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外,其中对林彪、“四人帮”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的分析批判尤为深刻、锋利、生动,对于人们从哲学的高度了解、认识林彪…  相似文献   

10.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四、三封未发出的申诉信 这三封未发出的申诉信是杨献珍于1975年5月从白庙监狱被放逐到陕西潼关后,就几个理论问题向党中央、毛主席的陈诉。1975年8月中央专案组办公室给杨献珍作了《关于叛徒、里通外国分子杨献珍的审查结论》,带到潼关,责令杨献珍签字面押,因该结论同事实完全不符,杨献珍当场予以拒签,并给毛主席、周总理写了申诉书,如实地陈明了实际情况,要求党中央、毛主席为他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但这个申诉书上只讲了有关他的历史、政治方面的问题,没有讲到他在理论方面长期所蒙受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2.
三、舍生忘死的诉求和抗争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华神州大地,杨献珍自然也在劫难逃。5月25日,中央党校的领导人把已经调出中央党校,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的杨献珍揪回党校,在大会小会上进行车轮式的批斗。同时杨献珍的家也被查抄、封闭,其本人被宣布限制人身自由,关进造反派私设的监狱里不分昼夜地进行轮番审讯,被逼写其“反党、反社会、反毛主席”的罪行材料。康生一伙给他定的罪名,除了1965年强加在他头上的反对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创立的,“它在以后的具体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克列茨纳赫(1843年)、巴黎(1844年)和布鲁塞尔(1845──1846年)三个阶段,其代表著作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②…  相似文献   

14.
(上接本刊2006年第5期)此外,杨献珍在流放地陕西潼关于1975年11月还撰写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牛头不对马嘴———评所谓“德波林主义”》两篇文章。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文中,杨献珍针对党中央当时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提出  相似文献   

15.
杨洪林院长的力作《杨献珍哲学思想通论》,近期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专著,它填补了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空白。在本书《序言》中,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终身教授、哲学家韩树英对此著的学术水平做出了中肯而高度的评价,称该著“是全面系统研究杨献珍哲学思想的专著、力作”,“在理论内容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上,  相似文献   

16.
1981年9月20日,针对王若水的《辩证法的命运》一文,杨献珍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一期发表了《唯物论的命运》的文章,阐述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答复了王若水在《辩证法的命运》一文所提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个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着重分析意识形态"替身"——拜物教,指明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反杜林论》作为批判性著作而又理论建树辉煌,具有鲜明的论战特点: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是站在无产阶级哲学党性立场、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的科学的批判;坚持边破边立的论战方法,寓批判于说理,在说理中见批判,是破与立完美统一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幽默而犀利的战斗风格,这种独特的战斗风格服务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而使其更加光华熠熠  相似文献   

19.
一从周扬同志的讲话说起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周扬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的讲话。这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是一篇号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掀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积极投身于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在学术领域内树立起批判旗帜的动员报告。我们应该认真的对待它。  相似文献   

20.
在经过了第一个回合交锋后,王若水于1981年4月2日又撰写了《辩证法的命运——从列宁到斯大林再到毛泽东,并谈重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合二而一”之我见》一文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上。顾名思义从文章的标题就可看出这是王若水对我国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哲学战线上发生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和关于“合二而一”论的两次大论战发表他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