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同素异序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本文首先为其定性,然后从普、方、古三个方面对同素异序词进行了考察,指出古代汉语里的同素异序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素异序词,实际上只是同“字”异序词组;方言中同素异序词产生的原因;普通话中等义同素异序词的选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同素异序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本文首先为其定性,然后从普、方、古三个方面对同素异序词进行了考察,指出古代汉语里的同素异序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素异序词,实际上只是同“字“异序词组;方言中同素异序词产生的原因;普通话中等义同素异序词的选用规律.  相似文献   

3.
吴宦熙 《科教文汇》2011,(16):135-136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由于两国语言都使用汉字,故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即"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在意思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这给日汉互译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拟通过语料库的实例来考察比较典型的"关心"和"関心"这一对中日同形词,旨在探求中文的"关心"一词的日语译文规律。  相似文献   

4.
穆克娅 《科教文汇》2008,(9):181-181
汉语在同日语的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日汉同形词,本文主要着眼于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日汉同形词,简要分析了分类、及日汉同形异义词的词义演变情况,并用词语实例对日汉同形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李孟欣 《科教文汇》2011,(10):148-149,169
「そうですか」和"是吗"作为日汉会话中常用的应答表现,其异同点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和明确,在翻译时常常被学习者误译。本文主要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受话人对说话人所传达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会话中信息的走向,着重探讨「そうですか」和"是吗"在翻译时所存在的差异性。除此之外,文中还涉及助词「か」与"吗"的区别和联系,对日后关于日汉应答表现方面对比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娟 《科教文汇》2009,(2):262-262
颜色词(color terms)是语言词汇中极具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各民族表达颜色的词语丰富多彩、有同有异。本文通过探讨黄色这一颜色词在汉英语中语用意义的异同,提醒涉及英汉两种文化交流的人们,不要生搬硬套、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留意相同颜色词在各民族中包含的不同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跨又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郝文华 《科教文汇》2009,(11):247-248
同素词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它们在形式上有相同的语素或词;具有强调内容、增添音趣等修辞效果;有时同排比、重复、回文、仿拟等修辞方式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马晓菲 《科教文汇》2012,(20):159-159,165
中日语言中都存在温感形容词这样一个体系,且这些词或多或少都有语义扩张现象。本文以"あつい"和"热"为例,对这种语义扩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喻手法较系统地整理了"あつい"和"热"各个义项之间的扩张过程,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与实例。  相似文献   

9.
亓琳 《科教文汇》2008,(8):185-185
本文从文学作品中比较日汉自称词的使用差别,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首先从使用频率上得出日语自称词比汉语自称词使用频度低,其次从授受关系,劝诱表现,寒暄语,敬语等四方面来分析产生这总频度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作品中比较日汉自称词的使用差别,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首先从使用频率上得出日语自称词比汉语自称词使用频度低,其次从授受关系,劝诱表现,寒暄语,敬语等四方面来分析产生这总频度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保华  彭家法 《科教文汇》2011,(26):73-73,84
"买单"和"埋单",目前媒体使用十分混乱,以"买单"作为规范更为合理。从语源讲,"买单"和"埋单"都是粤方言中的词,选用哪一个进入普通话都是合理的;从读音方面说,"买单""埋单"声调不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形词;从意义讲,"买单"表意范围大于"埋单";从表意明确这个方面说,"买单"便于人们理解;从通用性方面说,"买单"使用更为广泛。因此,就目前来看,规范的用法应是"买单"而非"埋单"。  相似文献   

12.
黄缨焱 《大众科技》2012,(12):134-135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借音新生词"酷"、"萌"、借义新生词"给力"以及本土创造新生词"囧"的自身词义的演化或是形成过程的分析,充分反应出语言历时规律的命令性特性;而分析旧"酷"与新"酷",这个旧的词语与新生词共同存在于当今社会并同时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执行的特性又充分反应出语言共时规律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杨姗姗 《科教文汇》2012,(1):87-87,203
"居然"和"竟然"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评价副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词语可以相互替换使用,来表达出乎意料的意思。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有的情况两个词不能相互替换使用,可能所要表达的词的含义不同,可能词的语义会有所改变。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对这两个副词使用规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专利与商标》2008,(4):100-101
重庆永川市光华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于1997年9月9日申请注册第P229304号文字图形商标,指定使用商品为第29类,商标中的文字由英文“CENTURY GLORY”、阿拉伯数字“100”以及中文“百年光彩”组成。  相似文献   

15.
肖永凤 《科教文汇》2011,(10):78-79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孟子》,为后人提供了200多条意蕴深刻、语言凝练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究其建构方式有4种情形——截取原文、直用原义;增减替换个别字词而定型;合二为一、提炼整合;调整词序、整理词义。源自《孟子》的成语,修辞手法多样,对后世文学语言和人们的日常口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頔 《科教文汇》2014,(1):175-175,177
由于历史原因,日语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采用汉字词汇作为表记词汇,汉字已经成为日本表记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汉字在古代日语和现代日语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现代日语中采用的汉字多达1900多个。日语中的否定接头词“不”来自于古代汉语.但在语言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的性质及语义在汉日两种语言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结果。本文旨在研究古汉语中“不”的意义用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在古汉语和古日语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杨世敏 《科教文汇》2013,(4):124-124
词义和语义的空缺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的非对应现象。以汉语中国的“花”和英语中的“flower”为例,通过查阅词典中的词条释义发现英汉两种语言词汇含义有对等义项,但在多数情况下存在语义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8.
陈莹 《科教文汇》2014,(25):159-16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而文化负载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立足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两部英译本中的典型示例进行比较评估及详尽分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以便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等值翻译,这便要求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翻译文化因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必要时,适当地采用“中国英语”而非“中式英语”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9.
李宣磊 《科教文汇》2013,(29):135-135
要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对しこ”与格助词“に”的意义用法,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替换使用。然而“こ”又具有独特的谈话功能,研究二者替换情况,有语复合格助词“に对しこ”的学习,也有助于掌握格助词独特的谈话功能。类,一对复有对于语具汇助词独特的谈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