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知识分子的概念起源于俄罗斯。俄罗斯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层,具有思想和精神上的历史使命感,追求表现历史和道德的最高意义,热衷于在理论上认识世界,在实践上改造世界、造福人民——这就是知识分子一词在俄罗斯的文化意义。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在于:具有强烈的济世救民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的圣徒精神,思想和行动表现出双重性、矛盾性和极端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在欧洲美术史上最早反映出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困惑与危机,传达出知识分子阶层企图改良社会现实却无能为力、对待社会革命徘徊忧郁的心理状态.这种敏感而脆弱的心理使他们最终走向唯美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精神象牙塔."伤感"成为拉斐尔前派青年艺术家们共同的精神气质,也成为他们艺术作品中典型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3.
从普希金"多余人"形象分析俄国文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研究可发现,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可以揭示出作者由自己的文化积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从革新能臣到自由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柳宗元一生的经历是从革新能臣到贬官,再转变为自由知识分子,最后又回归到官场.柳宗元虽然不是自觉的自由知识分子,但他在永州十年间留下的文章却表现了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鲜明特点.文章对柳宗元在哲学、政治思想及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表现出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教育转轨座谈会上,多数校长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慷慨陈词,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声疾呼,表现出一副加速教育转轨的姿势,但他们回到现实中却又按兵不动,甚至采取措施继续强化应试教育,这种现象看似令人难以理解,但在与几位中学校长交谈之后,方明白他们有一种想转轨怕转轨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对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情感诉说和审美表达仿佛又攀援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其中的大多既没有表现出现代文学揭示的这个阶层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青春之歌》式的表达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身份转换,而是屈服于现实的卑微、委琐、心无大志,甚至没有道德底线。但《犹大开花》却以笔锋的锐利、痛快淋漓地展现了这一群落的精神生态,为我们塑造了一组形象生动的知识分子雕像。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誉为"南方地域性天主教作家"。她主要以短篇小说见长,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30多个脍炙人口短篇小说。在她的短篇小说中奥康纳以辛辣、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群像。奥康纳笔下的知识分子完全颠覆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几乎都表现出性格乖戾、傲慢自大、愤世嫉俗、懦弱无能等特征。通过分析奥康纳对知识分子的刻画反映出奥康纳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碌碌无为和虚无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徘徊于拯世与自救之间——论阎真小说创作中的启蒙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传输启蒙理念有两条路径:对他者的启蒙和对自我的反思和拯救.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自觉承担了启蒙者拯世的职责,而阎真却在<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两部作品中再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貌和心理悲哀:他们接受了西方精神价值和启蒙理性,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贵族,但生存现实却使高扬精神的理想启蒙遭到冷落和遮蔽.承担精神改造职责的知识分子身份和言说都被边缘化了,他们处于拯世和自救的精神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极为复杂。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表现出了一种被称为“反中国感”的思想情结。他们逆乎“时尚”,对“民族”乃至“爱国”的宣传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这种现象是由知识分子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关怀决定的。在潜意识的层面,他们是诚挚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在意识层面,他们的“世界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关怀却又异乎寻常。这一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力图超越民族主义,在感情上却始终割不断与“民族国家”的联系。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寻求鱼与熊掌兼得。中国知识分子未能做到这一点。但他们为此所作的积极探索,在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10.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看法,历史是一个选择性传统:传统中的诸种因素通过不断拆解和重组而形成新的传统。思想史也可以这么理解。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其外因是西欧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跨语境、远距离式解读所带来的理论遗产和困境,内因则是威廉斯等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同理心解读和民主化转义。两者的结果,帮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美国文化霸权,推动了自身的民主化进程。而威廉斯等人对理论传统的选择,始终以"人民民主"作为标准,这赢得了世界左派人士的尊敬。因此,拆解和重组他们的理论创新过程,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