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尚利燕 《考试周刊》2010,(52):71-71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现实教学中的朗读多停留在朗读的主体——教师、学生这一层面上,或关注朗读主体的组合方式,极少关注朗读的载体——文本本身,极少涉猎因文本内容的差异而表现出来的朗读个性。其实,朗读更应关注文本内容,立足文本个性,巧借朗读手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大量宜于中学生朗读的名篇佳作走进教材,校园里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语文课堂由“讲堂”变为了“读堂”;观摩课更是一读再读三读,师生共读、配乐读、轮流读,各种读法热闹非凡。然而在一片喊“读”、在“读”声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朗读教学实践活动或停留在对朗读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的研究上,或停留在关注朗读材料、时间、次数的多寡上,过分强调“读了”和读得“多”。而对朗读的对象——文本的关注相对较少。于是,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上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对文本的理解力、感悟力、创造力却在逐步退化,以致出现了读得出美声却讲不出美情、写不出美文的怪事。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可见训练学生的朗读已经引起了重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理解的规律训练朗读,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训练他们有良好的语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训练时既要避免在一个层面上机械地读,反复地读,重复地读,又要避免华而不实,花架子。什么样的朗读才会富有活力?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有这几种朗读:自读、置身读、重点读、图文对照读、动作配套读、尊重个性读。  相似文献   

4.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5.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6.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有关信息和资料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去质疑,去发现,使阅读的过程真正成为阅读主体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成为阅读主体深入文本进行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样,学生既能培养个性,又可以提高文本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更不能漫无边际随心所欲,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创造性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三重境界:乐学——善学——思学。这需要教师具有科学构建自主性学习的策略。我认为,这科学性包含两方面:教师引导的科学性和多元化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成…  相似文献   

7.
胡昌友 《教学随笔》2014,(10):20136+136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齐读、抽读、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起到较好的朗读训练;但这些方法还不够丰富,在增强趣味性提高朗读能力上还显得单调。快读、说唱、伴读、悲读、乐读、方言读等现代课堂的朗读方式正在悄然兴起,丰富了朗读方式,激发起了学生读的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和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读者与文本情感的传递.文章探究了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即:第一螺旋发展圈--初读感知,评价促读;第二螺旋发展圈--再读揣摩,赏析促读;第三螺旋发展圈--又读体验,彰显个性;第四螺旋发展圈--品读感悟,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9.
"聊读"是教师以儿童阅读立场解谈文本,以适合儿童的、师生轻松聊谈和个性朗读等手段指导阅读,达到师、生、文本深度碰撞、互融互长的和谐效果。最适合"聊读"方式的应为儿童文学。在"聊读"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创造并交流共读。逐步驾起儿童阅读初步体验、认知升华、深入阅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解读文本、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常常被融合在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之中。在一般教学层面,教师关注的是朗读策略和方法,殊不知没有适合的朗读内容,即便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一、在多维目标的融汇处遴选朗读内容语文综合性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关注上,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包  相似文献   

11.
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3.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平常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总觉得他们千篇一律,没有情感共鸣,"读"与理解始终停留在表层,即使有点点波动,也如死水微澜,令我深感焦灼烦恼。如何让朗读富有个性,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呢?最近听了特级教师盛政上的一节《牛的母爱》课,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14.
在语感训练中,对文本的“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如精读、泛读、引读、范读、齐读、默读、重点读、配乐分角色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调、语气,让学生从声到形,由形到境,因境生情,缘情动声,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在分析文本的过程当中,恰当运用比较,体会文章的语言、修辞,甚至标点的妙处,结合创设情景等手段,增强文章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当,从而在与文本沟通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但绝不反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町以说教师范读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他们对文本的把握还不准,他们能够把文本读正确、流利都尚属不易,更谈不上读出自己的“个性”。即使是到了高年段,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个性化”朗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朗读因子,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朗读指导。抓住课题,在反复回读中引领学生贯通全文;紧扣文本内容,在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在师生的对读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等,从而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引领学生与文本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沟通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思想的平台,也是有效展开教学进程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只有充盈着承载学生个性理解的朗读,引领学生真正读进文本中去,才能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审视日常的语文教学,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不可谓不重视,语文课堂呈现热闹的朗读场景。然而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更应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朗读在学生生命感悟中的重要作用?一、关注文本,让读“根深蒂固”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是作者情感因素的书面激荡。无论是文通字顺的记叙文章,还是辞藻华丽的景物文章,抑或是情态横溢的抒情文章,都具有深深的可读性和鉴…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深入研究并努力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文本;创设朗读情境,体验文本;深情范读,感受语感;倡导个性朗读,培养创新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脚本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独特的个性体验,再细品语言,调动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交流、对话,在"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发掘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改革内容中提倡的阅读教学受到当代教学者的高度关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个性引导示范作用,有效地将复杂的心智活动转变成共鸣、交融和存异的令人兴奋和向往的思维境界,弘扬师生的阅读个性,从根本上实现个性的思考和发展。一、转变理念,倡导核心化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