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2.
明清科举制度称院试合格者为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院试之前有预备阶段的考试。先为县试,考期多在每年二月,由知县主考,通过者可参加府试。府试在四月举行,由知府主考,通过后方可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院试不合格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或儒童;合格者为生员即秀才,准许入府学或县学读书,这是学子参加科举的必经之路。各府学县学的生员人数  相似文献   

3.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8):32-33
主持人龙吟:正所谓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度卖画糊口的郑板桥.在年届四十之际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在科举考场上佳音频传,出仕有望。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成为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希望在考场上崭露头角,以此博取灿烂的前程。即便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几百年前的清朝学子郑板桥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郑板桥大半生都在仕途之路上拼搏。在晚年《自序》中,他仍在说谋求官职"乃是正途",认为科举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郑板桥的上述观点多少有些道理。现在,人们把科举制度一棍子打死,不免有些偏激。例如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一套规范,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殿试也成为了定制。童试即童生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所谓"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称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家有一个小少爷,从小就特别聪明伶俐,喜欢读书,还能写一手好文章。有一年,县里举行童子考试,这是在封建社会里取得秀才资格的一种考试。当时的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为第一阶段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写文章。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看儿子有点儿灵气,就决定让小少爷去应试。小少爷满怀信心地去了。考完,父亲把小少爷叫到跟前,让他把做的文章说一说,小少爷神气活现,滔滔不绝地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中有这样一句话:“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这“进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明清时候,读书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童试”。应考者不受年龄的限制,或七八岁,或几十岁,以前有“七十老童生”的说法。参加童试的被称为童生。童试有三场,即县试(由知县主考)、府试(由知府主_考)、院试(由省学政巡回主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涉及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其中有些知识是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现将明清科举制度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封建科举考试的预试即童试,其实并不是科举考试。童试每年一次,在府、州、县进行,应试者为童生,即一般读书人。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之外,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正式的封建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三年一次,时间一般在秋天,·又称秋闱(wéi,宫的侧门,科举时代称考场)。在省城举行,应试者为秀才、国子监生由朝廷派员监临,考中者为举人,前五名称五经魁,第一名…  相似文献   

7.
徐特立从科举到新学的转变历程,目前的说法在时间、地点、成绩等方面均有不确切之处.经考证,徐特立应该参加了1903年秋天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县试或府试,地点应该是长沙而不是岳州,成绩是全县或全府的第19名.他拒绝资助并放弃复试、写言志诗之说,也有不实之处.徐特立虽然“反对考秀才用的八股”,但也曾寄希望于八股和科举.徐特立转向新学,一是因为大势所趋,一是出于与时俱进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明清时期,重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第一名称第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再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土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王名(即状元珍眼、探花称一甲,一甲踢进土及第;二甲踢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护;王甲阻同进土出身。自明供武四年(1371)开科举,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共举行文科进士考试201次.共有51624人被取录为进土。这期间,怀…  相似文献   

9.
一部洋洋洒洒五十余回的大书,却以一对老童生的发迹,作为正文的开端,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老童生所以老的原因及其特征讲起。一、老童生所以老的原因及其特征众所周知,清代科举的文科取士,采用阶梯式的多级考试制。它的最低一级叫院试。院试的对象是“儒童”,俗称童生。不管称儒童或童生,顾名思义,就是童。这就是说,参加这级考试的,应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比如与吴敬梓同时代的全祖望(1705—1755),他在十四岁那年就考取秀  相似文献   

10.
在县、府试录送政策方面,清初曾一度建立与学额相对应的制度,但自乾隆朝后迄至晚清,取消了定额录送制度。院试定额录取的制度下,考官和考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考官方面,知县、知府需要举办多场考试,甄别考生能力,确定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人选。学政在录取入学时,以学额为标准,参考府、县试的排名,优先录取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不录取案首,或案首录取名次靠后,会被视为对地方官的冒犯。考生方面,为减少考试费用,不少考生选择仅参加县试正场,不参加覆试,或者不参加府试,临期补考。为提高录取机会,考生会采取重名冒考的形式,多次参加考试。部分考生及其家族通过贿买手段,争取成为案首或位居前列,以达到入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三次落考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考举人失败后,下决心立志从医,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四次落考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成绩在县、府、道都名列前茅。后屡试不第,并没有使他一生潦倒,相反,他更是苦读寒窗,深入民间广采博搜,终于写出了巨著《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明亡以后,他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 金圣叹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世居养育巷海红坊(今马医科海红小学原址)。他文才超群,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反对科举,对当时一般文人所热衷的功名仕途不以为然。 金圣叹“少时以诸生为游戏”,每次遇到考试,常常把民间的方言写入诗文中,有一次  相似文献   

13.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聊斋志异》是一部著名的文言小说集。它问世二百多年来,已有了10多种语言的译本,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骄傲。《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生于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约七华里的蒲家庄。蒲家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大约11岁时候,蒲松龄跟从父亲读书,19岁便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获三个第一。在当时人看来,蒲松龄中个举人应该像在路边拾根稻草那样容易。然而,科举对蒲松龄并不是直上青云的天梯,继少年进…  相似文献   

15.
嘉祐二年省试,苏轼因赋试不中格,被考官落下,省试时参加说书举考试的成绩就成了他的唯一希望。景祐制书规定:进士、诸科举人通三经以上,亦即试通经义前提下,若省试或殿试被黜,都有一次陈牒再试经义的机会,合格者则进入殿试或授官。作为嘉祐二年的说书举人,苏轼省试被落之后,利用说书举通三经、过落外再试之制,别试《春秋》义十道,遂取得殿试资格。苏轼殿试仅列第五甲,但说书《春秋》第一使他获升甲待遇,升入第四甲乙科,跳过守选,释褐授福昌县主簿。总之,苏轼的科考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决定其命运的考试决非诗赋或策论,而是省试期间先后两次考通说书经义的经历,尤其后一次考试直接决定了他的殿试资格与授官。  相似文献   

16.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清时期,童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一第一名称案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一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三名  相似文献   

17.
一、辛弃疾并未中过进士辛弃疾生平事历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辛弃疾早年曾应进士试的事。比如有学者起初曾认为他“在金国考取了进士”,后来又放弃了这个说法。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论及辛弃疾生平事历的著作,又重新提出他考中进士的事。有的说辛弃疾是在南归前金人统治区应进士试并考中的;有的说辛弃疾南归后,由于不是科举出身,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只当了个江阴县签判的小官。他多次上书指陈抗金方略,但  相似文献   

18.
此为清代福建长汀县向汀州府呈报县试考题的公文。明清科考均以童生试起始,其中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县试由知县出题,考试本县童生。清代县试一般试四五场,亦有试六七场者(该文中所载即为六场考题)。第一场为正场。其中,已冠(成年)、未冠(未成年)考生分别出题的记载极为罕见。其后又有数场复试。考试内容为四书文、试贴诗、经论、津赋等,并默写《圣谕广训》百字。童生延误缺考,则另行补考。清代科考公文中的县试考题$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工作发展迅速,在2000年9月刚刚考守的第12次考试中,全省报名人数达到近7万人,稳居全国的前3位,全省的考点数量也由一开始的6个考点发展目前的50多个考点。为了便于管理 ,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决定从第10次考试开始,由原来的省考办直接管理考点的一级管理模式,过渡到以省考办为主、市地考办协助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考生数量和考点数量的增加,使这项考试的各种统计信息(包括考生与试郑申请信息、考试统计信息、成绩统讲信息)越来越重要。为使有关的统计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报送到市地和省考办,以便及时地进行汇总和处理,省考办与山东师大考点联合研制和开发了有关统计信息的报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