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6年6月29日,美国独立性民间调查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中日形象互评——"敌对的邻居:中国vs日本"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6%的日本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仅11%的日本民众对中国做出了正面评价。近年来各种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日本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走低,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日前发布的BBC国际台委托进行的一项全球民调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转差,降至八年来的最低点。调查显示,与2012年比,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为42%,下滑8%;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为39%,上升8%。这是BBC国际台2005年展开该项民调以来对中国持负面  相似文献   

3.
正从近两年西方一些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在全球民众当中的好感度呈稳步、小幅上升之势,对中国持正面和负面看法的人大体相当。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话简要概括中国所面临的全球舆论态势:"大国崛起"与"挨骂"时代同时到来;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可谓"喜忧参半、爱恨交加"。近年来,纪录片成为形塑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以下简称《故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自然状况、政策实施、社会实践、制度特征以及国民的精神面貌等要素状况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原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从2012年开始连续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2至2015年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虽然在稳步提升,但除了文化形象和经济形象较为正面以外,其他方面则多为中性或负面;在受访国家民众中,发达国家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评价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虽然重视对外宣传,近年也增加了投入,调整了策略,但总体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迎来窗口期。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夏季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目前17%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创下6年来的新高。2018年10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0.7%,  相似文献   

6.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一场大规模作战行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已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热点时刻。对比分析中国《人民日报》与美国《纽约时报》在过去40年里的相关报道后发现,中国媒体侧重于建构"英雄记忆",而美国媒体则侧重于渲染所谓"红色中国的扩张"。中国集体记忆建构策略是基于多变而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考量;美国的建构策略则大多依据美国与中国的国家关系,并最终旨在建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美国媒体通过对国际议题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美国媒体的态度几乎不受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对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也从未有过正面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和)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展示的整体面貌,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综合实力、核心价值观和整体面貌的感受和评价。传统的国家形象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媒体上特别是主流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二是针对民众进行调查,来了解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评价。自2006年推特(Twitter)诞生以来,自媒体或称社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为准确、全面了解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最新看法,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国内知名调查公司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合作,在沿线17个主要国家开展了中国观调查。调查议题包括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可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传媒等具体领域的评价。调查结果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9.
2010年澳洲民众对中国的基本评价 作为澳大利亚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澳中关系受到该国民众的普遍关注。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10年度“澳大利亚全球民众意见及外交政策”报告的中国相关部分,以及英国广播公司所作国际民调涉华部分显示,与以往相比,2010年澳民众看待中国心态愈发复杂: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双边经贸关系积极评价增多的同时,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影响也日益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12月11日,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华通明略三家机构共同研发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会。该调查报告的主题是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渠道,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国民形象以及中国品牌形象的看法。调查范围覆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中国七个国家的2359位受访者。  相似文献   

11.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中国和沿线经济体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共同推动倡议落地生根、持久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倡议的理解不断深入,认可度不断提升。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主要国家所做的中国观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及人文交流,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69.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本国政府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充分证明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切实从中获益,有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主要调查发现1.中国国家形象国际民众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大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其次是"大国",58%认可中国是经济崛起的大国,47%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国际民众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大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剧烈动荡和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经历中美建交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当前,美国政府和精英对华的定位和认知日趋负面,而普通民众对华的认知并没有太大波动。在中美关系再次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对待当前横亘在中美关系中的各类战略竞争话语,厘清其背后的国内政治气氛、精英-民众修辞之区分及中美关系所要面临的真正考验,从而进行有效应对,跨越当前的不确定风险时期,以期稳定中美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大局。我们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涉华舆论风向的转变应当具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以更开放的姿态应对外部挑战。在对美传播方面,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发声,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讲究战略战术,以大国心态从容应对;要了解美国受众的对华舆情,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回应美国对华认知的错位;要以"共享的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切入点,抓好中美关系史上重要媒体事件的节点议题,不断挖掘对美传播的好题材和好方法;要以首脑外交为抓手,重视地方人文交流,同时积极推动中美民间交往。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共和党再次执政。特朗普在竞选中的各种保守主义言行,以及在大选获胜后围绕国内、国际事务的发言,不仅引发美国国内两党关系的分裂和民众争议,也加深了其他国家对美国及其全球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感和忧虑。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面临如何对内对外解释现状、说明中国观点、影响国际舆论的挑战,也获得了一次利用融合手段、创新对外传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正坦桑尼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沿线国家。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在多国的影响力报告,坦桑尼亚以77%的正面积极态度与孟加拉国并列第二,仅次于巴基斯坦的78%。(1)在此背景下,准确把握坦桑尼亚当地媒体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情况,有助于有效正面传达中国的国家理念,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一个有国际责任担当的友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沙中两国民众对作者列出的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仁、恕、孝、礼、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共同富裕、和谐世界、以民为本、集体主义)的赞同率分别为77.6%和92.7%;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赞同率分别为82.8%和94.2%;对中国梦核心价值理念的赞同率分别为84.2%和93.8%。简言之,这些价值观在沙中两国民众间具有广泛的共享性。作者分析了这种共享性的原因,探讨了中华价值观在伊斯兰世界的普遍共享性,分辨了价值观与信仰、宗教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在2014年第10期《当代世界》刊发的《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差异及中国对美政策》一文中认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间最大的分歧集中在"相互尊重"这个问题上。对于中方关于相互尊重的提议,美未予正面回应,这反映出两国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方面的巨大差异。在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话语体系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  相似文献   

18.
德才兼备——新时期外宣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形势下,什么样的外宣工作队伍才称得上是高素质的呢?换句话说,外宣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外宣工作的要求呢?答案也许会是各种各样的,但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德才兼备。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就国际形势来看,今天的国际舆论仍然是“西强我弱”。美国等西方媒体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传播,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百倍。有人在2002年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20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年后,虽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比例却基本未变。这表明,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言论观点     
总体说来,美国人对于中国并无多少真正的了解。长期以来,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抱有强烈感情用事的不准确看法,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状态一直存在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专家的思想中,而这些人——他们都出身于精英阶级,接受相同的教育,正是美国社会的中坚——最终为美国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美国的媒体及其他国家代言人设定了关于中国的认识、思想以及解释,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传送给美国民众,民众对这些看法的接受和认同最终将支持统治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中华价值观在俄罗斯的认同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俄罗斯民众对11项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仁、恕、孝、礼、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共同富裕、和谐世界、以民为本、集体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中国梦"的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均有很高的赞同度。由此得出结论,中华价值观在中俄两国民众间具有广泛的共享性。本文分析了这种广泛共享性的原因,寻找了中俄文化深层的共性,进而探寻了在俄传播中国文化的适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