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去年4月在俄罗斯成功举办第一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研讨会”之后,值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之际,中俄大众传媒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与会人员就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传媒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内容涉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型、媒介数字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作为两大邻邦心灵沟通桥梁的文学一直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顺应中俄两国在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交流的需求,在2014年首届中俄博览会期间,倡导了第一届中国—俄罗斯(哈尔滨)文学合作交流会,旨在发挥文学交流的魅力和影响力,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中俄文化交流新桥梁由黑龙江省政府主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东北网和中国驻俄罗斯联邦使馆文化处承办的首届中国俄罗斯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对俄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塑造中国形象、加快两国关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俄罗斯青年群体对中国的接受和亲近度明显提高。中俄青年是两国发展、友好交流的未来。对俄罗斯青年群体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未来我国对俄传播工作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亮 《对外大传播》2010,(11):60-61
俄罗斯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是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加速转变的。随着中俄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9,(10):61-61
中俄建交60周年暨中俄“语言年”活动将举办 2009年10月2日,是中国与俄罗斯建交60周年纪念日,届时双方将举行庆祝活动,中俄“语言年”活动将在中国继续举行。  相似文献   

6.
<正>2016-2017年是中俄两国元首确定的中俄媒体交流年。东北网作为黑龙江省唯一重点新闻网站,于2006年开通了中国首家综合性俄文频道"伙伴网",历经十年的运行,"伙伴网"受众遍及30余个国家,其中80%左右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俄语国家,稿件经常被俄媒转载。近年来,伙伴网与今日俄罗斯、俄罗斯报、俄通-塔斯社、国际文传电讯社等20余家俄罗斯国家媒体及地方媒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对俄外宣实践,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19日,饿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梅津采夫带领的俄罗斯联邦代表团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围绕俄中地区间和边境合作展开。前俄罗斯驻华大使、现任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罗高寿在发布会上指出,随着“俄罗斯年”在中国的举办,车臣等州已经在中国举办了投资推介会,而此次东西伯利亚推介会将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俄方领队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驻西伯利亚代表,将向中国介绍东西伯利亚的工业、农业、科技、能源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加速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也为中俄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那么,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两个世界大国,中俄经贸合作的潜力和前景如何呢?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南泉的文章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俄罗斯,了解中国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读中文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历史与当代的中国文化都感兴趣,希望有机会到中国来旅游、学习或者工作。而中俄校际的交流与互派留学生,还有孔子学院在当地的汉语推广,每年一度的中俄文化年活动的举办,使得两国年轻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我是在赴俄罗斯远东送中国留学生的过程中结识俄罗斯年轻人的,也是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初成功访问了俄罗斯,两国共同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中俄两国高层频繁的战略互动促进了诸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尤其是中俄的人文交流。而教育领域校际交流在中俄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几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各领域的合作稳步推进。据中国海关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仅在经贸领域,2016年中俄进出口贸易额为69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企业对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达140多亿美元,继续保持俄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地位~(1)。在战略互信方面,中俄两国亦在共同应对国际问题挑战中逐渐找到了符合彼此利益诉求的发展契合点,如双方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3月23日,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期间举行了中俄旅游论坛,来自俄罗斯20多个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此次活动。俄罗斯旅游署署长亚历山大.拉季科夫表示,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提高俄罗斯在中国市场的形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俄罗斯人民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关注并积极出版各种中国主题的图书,从图书种类到发行量都有较大的突破。①2016年,俄罗斯进口图书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进口额为2120万美元,中俄在传统出版上的合作为数字出版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二月的远东,青松白雪,春寒料峭。第三次"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定期交流"在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如期举行。2011年,中俄区域媒体交流开启"破冰之旅";2012年,俄罗斯远东媒体首次回访。今年,两地媒体再次握手,远东地区吹起了来自中国的和煦春风。此次活动围绕如何加强中俄媒体合作等实质性话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14.
每个国家都拥有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深深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对外决策和行为方式。中俄两国近些年来在各个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本文以两国的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中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俄罗斯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对中俄两国在性格、礼仪、艺术表现形式三方面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中俄两国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使两国的合作关系更加长久稳固,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2月7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共同举办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开幕式。当晚,壮丽的莫斯科国际音乐厅内,河北民乐演奏家携手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为1000多名俄罗斯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新春音乐会,成为开幕式后在俄罗斯的首场文化交流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正是河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组织民乐团与国外知名交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6月20日至9月1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主办,辽宁省政府新闻办、省公安厅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承办的"中国改造日本战犯纪实展"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市成功举行。该展作为中俄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宣部"感知中国·俄罗斯行"活动的重要一项,是我国首次在国外举办反映中国改造日本战犯的纪实性专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俄两国政治上高度互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合作成果。但是,双边经贸关系却长期落后于政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东北与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往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其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采取了一系列开发远东地区的措施,首次设立"远东发展部",并筹备建立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国家集团,"中国机遇论"剧烈升温。但与此同时,俄罗斯民间舆论也存在"中国威胁论"、"能源附庸论"等不同的声音。如何消弭俄罗斯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误解,是对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中俄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以通讯方式做主旨发言"第三极文化的构想"。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致开幕词,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远东研究所卢基亚诺夫院士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俄关系越走越近,仅从不断增加的旨在介绍中俄各领域合作的网站数量上就可见一斑。5年前,这样的网站在中国只有中国网、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等几家,在俄罗斯则只有俄罗斯之声和俄新社开办了相关频道。  相似文献   

20.
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显示,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官方提出的"文化融通""民心融通"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美誉度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威望,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合作领域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互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亟待丰富,中俄青年也应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