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辉  赵莉  邓钰 《教育文汇》2014,(16):11-12
2014年7月25日,《楚天金报》刊出《网店叫卖“状元笔记”引侵权质疑》报道后,引起众多读者热议。一些人认为,“高考状元”的一切都有诱人的商业价值。教育界有关人士说,这说明“高考状元”在极度重视“吸引力经济”的语境下,已被绑上一根利益链条。  相似文献   

2.
梅寒 《教育》2009,(22)
《教育》旬刊最近报道评述了高考复读现象,笔者对高考状元这一现象尤为关注。笔者认为,把状元榜当成大批家长与学子们前进的动力,未尝不可,至于兴师动众地宣传状元们,则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站     
德国大学为何拒收“高考状元”6月27日,西安市大唐芙蓉园,迎来了陕西省两位文理科状元。他们披红挂彩被扮成了唐朝状元,在杏园里来了一次巡游。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日《环球时报》上有一条新闻: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这些“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洪堡大学招生院院长给申请者的信中写道:“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进入学校的都是充满活力的新生。”“高考状元”何以在我们这里如此吃香,而在德国却受到冷落呢?原因就在于观念差异,我们现在的人才观或者说人才评价体系,仍然还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千余年来人们崇拜、羡仰状元,“中状元”更是历代读书人憧憬的最高目标。在众多的传说、戏剧、书传中,都反映了“状元”题材,当代影视园地中也有不少“状元”片连续上映。状元制度消亡近百年了,但“状元”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高考状元”、“行行出状元”也是人们常说的习惯语言。然而.我们对中国特有的这一文化知识了解甚微,对状元群的原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近时读邓洪波、彭明哲、龚抗云三位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以下简称《卷》书)一书,对中国状元的情况略有初知,写点粗浅的学习心得,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高考传出捷报 ,山东省高考文科状元再出五莲一中。学生李洋以673分的优异成绩 ,成为五莲一中继1 987年以来的第五名省高考状元。一个学校出现一次高考状元 ,可能是偶然 ,但出现“五状元” ,这决不是偶然。在羡慕和惊叹中 ,许多人不禁要问 ,一个山区学校如何在恢复高考后短短的二十几年间荣出五名高考状元 ?李洋又是如何在 3 +X高考的第一年摘取这一桂冠 ?在他成长的背后有怎样的值得探索的奥秘 ?  调节自我 ,挑战自我 ,加强交流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李洋在高考后 ,总结自己学习中的最大体会就是 :要善于调节自我 ,敢于挑战自…  相似文献   

6.
资料链接:据《新京报》报道: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推出的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披露,1977年至1998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当中,约有40%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针对高考状元报考的都是"能挣钱"专业的现象,课题组负责人蔡言厚教授认为,"学生缺乏为国奉献"的价值观念,在"状元选择出国"上,他更是坚持这种道德批判态度。此后,《山西晚报》刊登曹林的署名文章《不必苛责"状元"出国》。文章认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开放的时期,"这是一个不再以追求私益为耻的时代","我们不用动辄把国家压在每个公民的个人头上","状元"出不出国,回不回国,外界不应指责或批判。  相似文献   

7.
乔磊 《语文新圃》2009,(7):18-19
最近读到《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的文章,该文谈到,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被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在社会的发展中,最终被大浪淘沙,成了平庸者。这是中国应试教育苦果极典型的代表,也说明“好学生”并不等于“好人才”。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2,(19):16-17
时言平在2012年6月25日《扬子晚报》撰文指出:2012年高考分数相继出炉,各地高考状元依旧成为公共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同等竞争环境中的相对胜出者,在急剧膨胀的成功欲望之下,难免被神化。从功利心的蒙昧中脱离出来,由狂热向理性转身,才是我们关注高考状元的正确态度。炒作的背后,总有拉网等着坐收渔利的功利群体。被炒作的状元们,是无辜的,以至于成为功利者谋利生财、沽名钓誉的工具:当高考状元成为考前营养品的代言人,获利也许是卖糖水糊弄考生和家长的商家;当状元成为参考书的代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汇》2012,(9):15-15
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竞无一人成才。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曾引发网友竞相围观。“状元”在当下中国是一个亮眼的词汇。  相似文献   

10.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3,(13):2-2
和高考状元有关的数据近期,中国校友会网(www.cuaa.net)发表了《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数据,展示了高考制度的诸多侧面。如:恢复高考以来,7成状元出国;状元在学界的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中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出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高考状元就成为热门话题。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高考状元的热度似乎不再火爆。北京市日前公布了高考成绩,但教育部门尚未透露关于“状元”的信息。再看中国的广东,高考成绩及分数线揭晓,尽管高考状元也出炉了,但教育界谈到“状元”时称,“状元”并非中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检验标准,关注“状元”应适度。纵观今年的“状元秀”,中国对高考状元有了更理性的认识。“高考状元”是高考的产物,每年一次的高考诞生了不少状元。对于高考状元,人们对其的认知很不确定,除了羡慕,还多了几分神秘,至于…  相似文献   

12.
王淦生 《师道》2014,(12):14-14
有高考排名就有高考状元,有高考状元就有无数的拥趸者。尽管高考之前许多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就曾信誓旦旦,强调今年不再热炒高考状元.可到了亮分之时.各种“状元新闻”还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本人虽说无追捧名流之雅好,但由于工作关系,对这些考场上的得意者的学习方法、生活经验还是不能不多上一份关注。因为这或许会成为我日后为弟子们指点迷津点石成金的锦囊妙计和绝佳法宝。遗憾的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到金”的欣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形象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  相似文献   

13.
徐向良 《教育》2008,(8):17-17
和往年一样,高考阅卷工作刚刚结束,许多都市报纸便争相报道“高考状元”了,从考试成绩到考生“感言”,再到个人爱好,甚至连和“状元”稍微沾点边的细节也不放过。对这样大肆宣传高考状元的做法,笔者认为实在是有些过头了。  相似文献   

14.
岑湘梅 《师道》2011,(9):12-12
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哈尔滨市高考状元和状元班学生的功课笔记随即热卖,部分学生十多天内可卖出上万元,笔记大多被考生家长买走。专家称高分诉求是状元笔记受追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有感于几件事:一是东北某市首次大规模表彰学子。几十名文、理科高考状元,在东北地区最大的孔庙接受表彰。据该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以后还会在这里建立一些本市的状元档案,供后来者学习与参考(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7日教育版图片报道);二是不少媒体赫然以“让更多人上大学上好学”的大标题报道了江南某省“十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成就(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4日);三是日前一位教育部领导到某省重点中学调研,学校负责人很自豪地汇报说该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这几件事在传递一个共同信息,我们…  相似文献   

16.
说说运气     
一位家境贫寒的学子成了全省的高考状元,不仅进了名牌大学,而且获得了高额奖学金,但是他说这状元是靠运气得来的,如果换一套试卷,他极有可能就不是状元了。——他说是“运气改变人生”。  相似文献   

17.
“平生默默无人识,一朝名动天下闻”,这句话用来描述高考状元们,无疑是恰当而有趣的。大约每年的6月20日左右,中国大地上便开始流传一个个关于状元的故事,各大媒体也开始竞相报道,于是,“高考状元”就成了一年一度的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伍少安 《成才之路》2011,(23):10-I0005
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哈尔滨市高考状元和状元班学生的功课笔记随即热卖,部分学生十多天内可卖出上万元,笔记大多被考生家长买走。专家称高分诉求是状元笔记受追捧的直接原因。我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此疯抢高考状元的笔记,似乎有点夸张。但我觉得,谈论此事之前,必须换位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2003年的高考爆出了好些比从前更为五花八门的新闻,而状元们的新闻就又更是首当其冲。今天炒出了“状元落榜”,明天又炒出个“状元选美”,各式各样的报道,各种角度的评议,可谓铺天盖地,热热闹闹。个中究竟,我们同龄人是不是也来一探清楚呢?在本期的栏目里,且让我们走近看看,这些身负盛名的高考状元们,会有谁在欢喜又会有谁在忧心?  相似文献   

20.
代代相传     
在我的橱窗里,珍藏着20年来的《小学生语文学习》。我看着它诞生、成长、发展……每次阅读,都给我以欢喜和启迪,它是我教学上的良师益友。我把它介绍给学生,学生说:“太棒了!我有了一位帮我轻松学语文的好朋友。”我把它介绍给家长,家长说:“太好了!我有了一位辅导孩子学习的好帮手。”20年过去了,我们的橱窗里,依然珍藏着《小学生语文学习》。不同的是,我和家长成了爷爷、奶奶,学生成了爸爸、妈妈;相同的是,我们都把《小学生语文学习》传给了儿子、孙子……它像火炬,在我们中间代代相传,熠熠生辉。谨献《小学生语文学习》创刊20周年。代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