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通过一系列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著作,建构了以“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术语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实践理论。虽然语言与话语并不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但该理论仍然保持了对语言与话语的敏感和关注。布迪厄以权力的视角,把语言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以关系的视角,把话语实践视为关系的建构。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与课堂话语分析存在许多契合之处.他对语言与话语的理论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对课堂话语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一次重要讲话中说:“刻苦精神更多地是存在于愉快的学习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苦学’之中”,“我不认为‘愉快教育’就是老师设计课堂教案时讲几个笑话,或者唱两个职,逗逗乐子。不认为是这么一种肤浅,表面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变革,是新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们]柳斌同志将“愉快教育”提到“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变革”这个高度,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沉思的。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如何对待这场变革,如何真正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如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这是回避不了的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迪厄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社会学家,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实践理论是他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场域、惯习与资本这三个基本概念之上的。实践理论是我们理解布迪厄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运用上述基本概念特别是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对教育场域中的各主体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指出教育通过文化再生产实现着社会的再生产。但是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过多地带有社会决定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一、学校场域阐释 国际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实践与反思》中指出,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是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场域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逻辑和必然性”,即“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它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存在着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它们之间的不断“博弈”使场域充满活力^[1]。  相似文献   

5.
"场"是布尔迪厄理论起核心组织作用的概念。他把整个社会世界解释为诸多场域的集合。一个场域可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这一概念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学领域,学校教育系统也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组织制度等所相互构成的关系所塑造的独立社会空间,其内部同样充斥着矛盾、冲突与压迫。因此,可以说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场域"。  相似文献   

6.
以布迪厄的著述和国内外对布迪厄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文献,从布迪厄对现象学的借鉴、对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借鉴,以及对结构主义的借鉴,考察了其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三个主要理论渊源;从方法论、核心概念、理论支撑三个角度梳理了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架构,即“关系主义”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思想;“资本”“惯习”“场域”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学术魅力就在于运用其特有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着力分析了存在于教育场域内的某种再生产逻辑: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种种分类形式实际上是外部权力场域在教育场域内部的表现,并且这种分类通过教育场域内的独特运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合法化。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的学校变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目标,它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于学校变革的研究不仅需要基于教育学立场的理论思考,还需要将其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社会学的思考.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恰好为我们深入研究学校变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学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作为一种“社会事件”的学校变革所具有的真实内涵,由此能更深入地洞察到影响学校变革的社会因素并进而找到促进学校变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成为一种思考和探索教育问题的新方式,它突破了教学是反应和强化的观点,同时超越了学习是知识获得的观点:主张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吸收;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瑟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1] 因此,要革新作为基础教育的传统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无疑会受到建构主义教育主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理论中,“场域”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一个社会学分析范畴。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指的是集特定的社会结构、习性、权力和具体的行动者之间的型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交往主体间性的关系状态。本文借用“场域”这一概念所要突出的正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因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的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的思考”。[2]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题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很有必要从复杂思维方法的角度审视教育。复杂思维倡导者、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呼吁“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的变革”。这种思想的变革,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哲学思辨,否则.学校教育不可能真正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詹梅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9-143
布迪厄将教育称为一种"符号暴力",在他看来,表面上看似旨在传递知识、培育人才的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保存和再生产社会阶级关系结构的工具。教育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将其秩序保存功能隐藏于文化传递功能之后。教育和社会秩序间这样一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时常让人们陷入二元对立的情境中。布迪厄在其《再生产》一书中,以独特的关系论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教育如何在人们不经意间成为一种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11.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置,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旨在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而提出的反思社会学的概念体系之一。“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形成的各种位置空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所构成”。场域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有三点启示。第一,关系主义的视角。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这是一种非实体的思维方式,任何事务都是过程性的,而我们习惯于以实体的方式思考,而牺牲了其间的复杂关系。第二,生成的过程论思想。场域内产生的各种效应,既不是杂乱无章的行动的纯粹叠加,也不是某种协调计划的整合结果,而是游戏的结构。场域是一个冲突和竞…  相似文献   

13.
郭仙 《巢湖学院学报》2007,9(6):118-121
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认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要结合文学行动者的性情系统、社会轨迹以及文化资本来加以探究,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二元对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论文沿着布迪厄的轨迹考察了文学场诞生的历史过程,在内部,文学场围绕文化资本展开斗争,遵循输者为赢得逻辑;但在与外部权力场的关系中,文学场又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文学场符号斗争的基础是对文学幻象的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消费文化冲击下,文学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从某种意义上,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不过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日益激烈的竞争,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都将预示着21世纪的公民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然而,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之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自私心理越来越严重,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勤劳节俭、自尊自爱观念越来越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自己、他人、社会缺乏责任感,失去了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这就为当前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富有个性的德育模式,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之路。我们认为,富有个性的“主人教育”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初衷。  相似文献   

15.
没有学校的变革,就没有教育的变革。 地方教育行政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唤醒学校,让每一所学校的内生力量爆发出来。 南岗区多年来实践着的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本土化的唤醒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说,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由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因之说“推行素质教育,是关系我国培养一代什么人的大问题,是关系我国教育全局指导方针的大事。”①从教育自身发展角度说,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因之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领域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③社会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必然产生什么。四化建设、国际竞争需要提高民族素质,自然就得有提高与发展素质的教育模式。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础教育在外延方面取得长…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看了相关教材,故于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是什么关系?”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细节,并认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而就不假思索地告诉学生:“拜上帝教是一种宗教,而拜上帝会是其具体的组织机构。”当时这样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课后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确定,因为我本身并没有研究过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艺术在中国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所以798艺术区的出现和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按照布迪厄的理论,社会是一个大的场域,艺术场域被纳入其中,而权力场却是各种因素和机制之间的力量关系空间,是各个子场域都要参考的一个因素。在798艺术区的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艺术与政治、艺术与商业(经济)、官方与民间、国际与国内之间等力量关系的不断调整。通过层层分析这个角逐场中隐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关系,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艺术生存状态会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而社会转型时期艺术家的角色定位以及后工业时代艺术与消费的关系也能得到一个较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杨莉萍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6期撰文说,心理学正发生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革命之后又一场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及人的自我的演变、时代精神的变迁构成变革的社会文化北京,是这次变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身体和知识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尚未充分讨论和处理的一对关系。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视角,以N中学高一年级十位教师作为个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教师如何认识身知关系,又如何围绕身知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存储器”、“处理器”及“服务器”三种隐喻可以概括教师对身知关系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中以“碰”、“溯”及“越”的核心行动对知识进行了“惯习化包装”、“资本化检视”和“身体化反思”,并面临“身知区隔”、“身知疏离”和“身知冲突”三种实践困境。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场域中围绕“身知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身知统合”过程。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以“知识导游”和“谦卑者”的身份重构课堂身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