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于漪先生的《“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有一点想法,谈出来供大家参考。语文教学面临困境,或者说走进了“死胡同”,其真正原因并不是“标准化试题”。众所周知,“标准化试题”作为一种试题形式,不同的学科赋...  相似文献   

2.
《湖南教育》自今年第4期开始,开辟了《试题争议》专栏,争论颇为热烈,我们十分赞赏。长期以来,教书的是老师,考试命题的是他人。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偏题、怪题、错题时有出现。学生看了不知所措,老师见了啼笑皆非,有的题目难得确实连老师也做不出来。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无人过问,教师也只好“听之任之”,这是不利于教学和考试改革的。《试题争议》栏目的开辟,广大教师对命  相似文献   

3.
命题者是捧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说明》来出题目的。因此,《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备考的依据,是任教老师的“必修课”。而《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最终是要具体落实到试题中来体现的。那么,我们则要把试题作为《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诠释和解读,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作“地图”,以试题作为“路标”来指导学生复习备考,奔向高考胜利的目的地。人们都说,高考题是“指挥棒”。是的,哪有司机驾车上路不看地图,不看路标,不看交警的指挥棒而乱闯;哪有高三教师敢不看《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而乱教一…  相似文献   

4.
如何客观评价标准化考试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中国人原本并不知道什么所谓的“标准化考试”。考试嘛 ,很简单 ,找一两个人出一套题目拿给学生做 ,然后老师给一个分数就完了。在学习外国的同时才发现还有“标准化”考试一说 ,中国人才明白什么“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分别。为了追求科学性 ,追求准确性 ,在“风”的推动下 ,“标准化考试”飞遍神州大地。客观性试题铺天盖地。到底什么是“标准化考试” ?应当怎样认识和评价标准化考试 ?有人说 ,标准化考试是当前语文教学问题的病根 ,这种评价公正吗 ?新时期 ,语文教育界响亮地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打开《语文教学通讯》目录,它以崭新的栏目,吸引着读者。“作文标准化试题设计征文选登”、“教材教法求新”、“语文复习及能力培养”、“作文教学改革”和“说明文导读”,就象许多不同图形的花坛,纷呈读者面前。每个“花坛”里的“花朵”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笔者在这里先就1937年8、9期台刊的部分内容,浅谈一下个人的观感。一关于“作文标准化试题设计征文”语文试题标准化是当务之急。而作文试题的标  相似文献   

6.
读了由闫学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及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引发的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问题的“旧话重提”(2006年第10期《人民教育》、2006年第6期《小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谈谈个人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状一:“万金油”式的语文职能,让语文步履蹒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  相似文献   

7.
“标准化试题”是一种“舶来品”,1985年开始由美国引入,先从数理化等理科学科实施,而后扩展到文科学科。于是,语文学科不顾自己学科的特殊性,其考试也“标准化”起来。现在人们把多年语文教学的症结,归结于“标准化试题”。一时间,蒙受不白之冤的“标准化试题”陷入了有口难辩的尴尬境地。一、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科学认识笔者认为,把教学长期陷入困境的根源归结于“标准化试题”有失公允,的确是大错而特错的“冤案”。这是因为:1.就“标准化试题”本身来说,它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计算机的出现使机器阅卷成为可能),也是考试现代化的现实需…  相似文献   

8.
看了浙江嵊州市阮庙中学施良红老师在《数学教学》2009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一道中考试题的多思路求解》后,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多题一解”有所联想.  相似文献   

9.
今年,湖北省宜昌市教委决定,中考语文实行开卷考试。   近 5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广泛开展“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强调“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中考命题坚持“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方针,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主要选用了课外材料,为开卷考试奠定了基础。今年,市教委决定中考语文实行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试卷将废止标准化试题,减少“标准惟一”的客观题量,增加能反映学生能力、有利于各抒己见的试题,试卷将分为书写、阅读和写作三个板块。 (据《中国教育报》温新阶 文…  相似文献   

10.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对于语文教育界最具意义的是:一、上世纪末,语文考试“标准化”试题终于遭到非议,而日趋淡出;二、是新世纪初,古诗文诵读重新得以肯定,且冠以“工程”加以倡导。“标准化”试题日趋淡出,古诗文诵读得以倡导,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其实是语言教育呼吁“返朴归真”之使然。  相似文献   

11.
《2 0 0 1年广西中考语文试题》(以下简称《试题》)就整卷结构看 ,与前两年没有变化 ,仍按“基础知识及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块布局。但从质量而言 ,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笔者认为《试题》体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战略性突破 ,即重视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标准答案”绝对权威性大大降低 ,开放性题量增大 ,拓宽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开阔了语文教学评估的天地。  具体说 ,《试题》给人以下启示 :  启示一 :重在理解 ,力戒死套。  《试题》第一部…  相似文献   

12.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从“打倒语文”到“语文万岁”》一文之后,笔者感触颇深。该文述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由原来的不喜欢而低吟“打倒语文”到后来学得快乐而高喊“语文万岁”的巨大逆转,深刻地反映了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改的成功感。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7期刊发了张兆金老师的文章《语文化的解读不应套用于历史》(以下简称“张文”),作者以对一道模考试题的剖析为论据,论证了语文化解读历史的弊端。认为“语文化的解读不应套用于历史”。对此论据和论点.笔者均不敢苟同,现列出疑点如下.与张兆金老师商榷,并向各位同仁求教。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考试,要着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还要注意检查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考试方式要多样化,避免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要有利于学生独创精神的发挥。”这一规定,为以选择题为主要标志的标准化试题最终淡出语文考试发出了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场一直争论不休的语文考试题型的问题终于有了定论的预兆。而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的有关规定,则最终为语文考试中选择题的淡出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由全国青语会主办的“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于1998年10月2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中语会、北京师范大学、北大附中、开明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语文周报》、语文报社和《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全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代表近四十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青语会理事长程翔主持。程翔转达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对青年语文教师的希望:青年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大胆实践,探索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此探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全…  相似文献   

16.
首先,我们非常感谢李光良老师以及千千万万像李老师一样热爱、关心和支持《语文世界》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的热情,是我们奋发的动力。李老师在信中说“《语文世界》应是文学性的刊物”,我想在这里为《语文世界》作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即:《语文世界》是一本语文性的刊物,即它是针对中学生的、是涉及语文内涵与外延的、“大语文”的刊物。从这个定位出发,李老师所提的“科普知识过多”确实有些道理。但我想就这一点作一些解释:“科幻新天地”属于“阅读青草地”,是我们摘发的比较优秀的科幻佳作,如果不看栏目名,…  相似文献   

17.
拜读胡吉章老师《大量考客观题的弊端》(见1991年1月号本刊)后,很有同感。的确,语文考试大量采用标准化试题(即客观题)实在是弊多利少。作为一种测试手段,标准化考试是有其特定适用范围的,硬搬进语文高考试卷,只能带来不良后果。首先,这种考试形式脱离了至少是未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998年第5期《语文试题应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轨》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国的语文试题自80年代初引进国外的标准化命题模式以来.经过命题组年年求‘新’求‘变’到现在题型可以说是到了花样百出、陷井密布的地步。”《杂文报》  相似文献   

19.
<正>先看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6题微写作中的一道试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再看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5题微写作中的试题:"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  相似文献   

20.
用辩证的观点看,语文教学应既有“格”,又不固守“格”,过之就可能走向反面,教条化则无创新可言。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学以教学论作理论指导,把一些原本可以模糊理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富有想象空间的知识内含,变成了精确的理性分析和标准化试题,使原本活生生、跳动着情感和形象的学科变成了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固定模式的纯理性技艺。老师在教材和教学论导引下,讲究教学方式、方法、模式的花样翻新,动不动就是课堂教学几程式。不少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还以此来评定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以致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太注重方式方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