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至今,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五四”前后,比较的观念与方法由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介绍进来,并初步展开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与影响研究。但这一学科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式下,并未得到正常发展,反而阻力重重。经过一段低潮之后,70年代末又开始复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标题本是笔者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后敬题陈仲甫、胡适之两位先生的诗句,一口气读完龚刚的新著《百年风华:20世纪中国文学备忘录》(以下简称新著),对书中论及,也是笔者钦佩和热爱的一些20世纪的“风华”书生,不禁又想起这句诗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宏大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房伟在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现象和典型文本的研究,从再启蒙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两个维度,论述启蒙与革命、与世俗化之复杂纠缠以及史诗型长篇小说的时空塑形,揭示了宏大叙事在20世纪90年代暧昧整合与艰难再生的状态。这一论述对理解文学史和思想史脉络中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和期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报纸和期刊也就没有现代文学。而报纸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建立,是缘于刊登文学创作的副刊,仅以“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和20世纪30年代风光无限的《申报·自由谈》和《大公报》“文  相似文献   

7.
雷平 《现代出版》2008,(5):72-74
在当今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文化史研究堪称奇葩,从20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余年的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达致极盛,其时有所谓“文化热”之说。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语境中,文化史研究逐渐沉寂下来。但此种沉寂却绝非没落,而是在众声喧哗之后渐趋理性、圆融和睿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仍然有那么一批学者坚守着文化史研究的立场,并不断在文化史的“写法”上开拓创新。由何晓明先生主持纂修的《中华文化事典》即是近期文化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8.
黄嘉德(1908—1992),笔名蓝萍心、默然,福建晋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大学教授。他早年潜心研究外国文学,对英国现代伟大戏剧家萧伯纳作品有深刻的研究与公认的独到之处,素有“萧伯纳研究专家”之称。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翻译出版《萧伯纳传》,产生很大的影响,晚年还对初版本进行校订、注释和索引,并重新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印度与中国同为古代文明古国,地域毗邻,在各自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方面谱写了动人心魄、历史悠久的关系史.我国对印度文学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三个高峰:开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的“五四”时期;文化回暖的20世纪50至70年代;思想多元的20世纪80至90年代.印度文学翻译高潮与我国的现实语境和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在接受外来文学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性别”作为学界的一个话题即已出现,但主要是在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电影领域。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传播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空前活跃,其作用也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11.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科普图书,十有八九的读者会想到《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1959年首次出版,此后屡创佳绩,并带动了20世纪60—80年代中国科普图书的出版大观。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普图书出版开始呈现下滑之势,而且“科普”的概念也发生了进化,除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及其背后蕴藏的历史、人文因素,都被纳入大科普的概念之下,“科学文化”这一称谓被越来越多的科学传播人士所认可。  相似文献   

13.
自1897年11月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我国的报纸副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漫漫长路。这期间副刊经历了多次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转变,研究报纸副刊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一百多年的副刊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消闲报》创于U至“五四”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1]。  相似文献   

14.
周丹 《编辑学刊》2021,(3):91-95
20世纪20年代被西方世界称为"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是一个经济、文化持续繁荣的时期,它所涵盖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因此,也被称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的.文章通过回溯100年前,即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图书出版,主要是音乐图书出版的状况,希望为音乐图书出版的未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读书》前总编沈昌文先生应华东师大陈子善先生之邀,与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座谈80年代的《读书》和文化思潮。事后他感慨地说,人们对往事的忘却真是太快了;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听到沈公的话,作家毛尖叹道,是啊.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就像古典文学一样久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界有个好风气,就是非常重视作者工作,把团结老作者,发现新作者,当作做好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下简称“中青社”)对作者工作比较重视,工作又热情、主动,因而团结了一批作家。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就是在这种气氛下抓到的。当时中青社在编辑出版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时,  相似文献   

17.
在1982年Magnus Pyke科学政策基金学术年会上,Eugene Garfield说,“明显地,印度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科学研究的超级大国。“在SCll973年的引文统计中,印度学者单独发表的论文占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在研究论文发表量方面稳居第八位,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主流科学论文量的5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毫无疑义的领导者。此后.中国决心赶超印度。印度现在在论文数量上排在15位,并面临继续下滑的危险。实际上,中国、巴西和韩国的研究产出增长非常快.尽管他们原来都只是小字辈(见表1)。  相似文献   

18.
何心冷,天津《大公报》的副刊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一支深刻隽永之妙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天津《商报》编辑吴云心说:“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道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相似文献   

19.
2010年阳春四月,我在医院里平静地度过了九十岁生日。回首往事,一辈子从事文化出版事业,许多往事值得回味。赵家璧1935年在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作了总结,意义重大。近五十年后,20世纪80年代我主持上海文艺出版社期间,  相似文献   

20.
姜华 《中国图书评论》2011,(11):120-122
中国文学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古已有之。但若论交互影响之大、之深,恐怕非20世纪莫属。因此,陈思和教授特意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理论建构,在这一理论构想中,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地位上的对等性,而摒弃了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思潮影响下发展的“世界/中国”的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