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时期,丽江塔城是茶马古道的重镇,唐代曾经设立过神川都督府。这里曾经有过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最早的铁索桥——"神川铁桥";这里曾经是南诏王国与吐蕃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千百年来,在古纳西文化与吐蕃文化交汇的丽江塔城流传着古老的"勒巴舞",形成了独特的勒巴文化。勒巴文化是以勒巴舞为主要文化元素,包括民族服饰、勒巴鼓、舞蹈角色、口承文化、体态文化、技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勒巴舞的全国唯一性以及古纳西文化与吐蕃文化交汇融合的典型性,使勒巴文化更具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人类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教育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云南彝族"烟盒舞"进行研究,围绕彝族"烟盒舞"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探索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在人的教育形成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4.
如何制定本单位的"十二五"规划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颁发及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任务、重点工作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本单位"十二五"规划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原道》篇中"文"之道的三层含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人论》中"人是符号的动物"之思想诠释了民族文化符号多样性的事实。通过二者对"文化"阐述的比较发现,《原道》的"文"之道更能全面和深刻阐释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文化发展应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舞的历史性、民族宗教性、文化传承性等社会特征以及铜鼓舞自身所具有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健身娱乐、教育、表演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具有先天性相互滋养的特质,这种特质赋予了彼此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上相互交融、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民族发展、理工农医类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则在实践中体会相互的融合和提升,即理工农医类专业是在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的养成中、在学科服务民族(民族地区)发展的功能化的实现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刚性”内涵,是生成并提升学生思想品质认知内生力量的具有“质感”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8.
民族教育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实现涉及主体需要、客体功能和客体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三个因素。教育价值与民族教育价值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民族教育具有教育的各种价值,民族教育价值的本质性就是要突出其"民族性",即"文化性"。其价值主要由民族教育的个体价值(民族教育能满足民族成员和族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教育的社会价值(民族教育能满足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构成。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才.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