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研究存在某种片面性,以至完全忽略了美查时期《申报》(1872—1889)对史量才时期《申报》(1912—1934)的示范作用。文章通过比较美查、史量才两个时期《申报》的新闻报道,认为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实际上是对美查时期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追溯《纽约时报》的历史发展与变革,探讨了该报的经营理念和办报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刊载所有适于刊载的新闻"——这是《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奥克斯1896年首次提出的办报口号,并于1897年2月10日将其放在《纽约时报》头版报头左侧,从此每天与读者见面。奥克斯接办《纽约时报》时就曾宣称:时报的新闻报道"应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无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李子坚在《纽约时报的风格》一书中认为,"适于刊载"的标准就是"真实"。童兵在《中西新闻比较论纲》认为,一般的理解,这句话申明了报纸的两个立场:一是充分报道新闻,二是庄重报道新闻,不刊登污秽的报道,不污染早餐的餐巾。  相似文献   

4.
向正鹏 《新闻世界》2013,(9):207-208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申报》、《大公报》、《新闻报》都以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令人追捧的名报,他们在中国近代报业起步不久、经营管理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锐意创新,吸收西方办报理念,在采编、人事、运营、办报策略以及设备更新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很多做法沿袭至今,对于当今报业经营管理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伯元自1896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之后,办报基本上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从《指南报》到《游戏报》到《世界繁华报》再到《诱像小说》,每一份都是娱乐性质的报刊,在他经手后都办得很出色。本文在简单梳理李伯元的办报过程之后,尝试总结了其娱乐办报思想,认为其并非是利用报纸来满足自己写作欲望的"近代报人作家",而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用写作这种文学形式来发展壮大报纸的"近代作家报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1935年在上海创办的《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有影响的小型报纸。该报在办报宗旨、编辑出版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大众化报业理念和精编主义办报精神。小报不小,《立报》短暂的绽放为新闻界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之一,《纽约时报》一向以社会精英为目标受众,以严肃庄重为报纸风格。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激烈的媒体竞争,《纽约时报》也在不断地更新办报理念,不断地变脸。其中一大变化就是抛弃了古板的排版和“有教养的灰色”,而把周末版和生活版的重点放在吸引年轻读者身上,以此作为争夺假日报刊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鲍励 《新闻世界》2011,(5):130-132
史量才一生致力新闻事业。本文主要研究他接办《申报》期间的办报理念以及办报精神。本文侧重关注《申报》时评风格的转变,探讨由早期被众多学者称为"太上感应篇"的保守风格到后期传播真理、支持抗战的激进风格背后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纽约时报》,你经常看见的是,报道一旦被刊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便完成了。而在《赫芬顿邮报》,报道刊发后,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今年5月中旬,一份长达96页的《纽约时报》内部报告在媒体产业界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波因特学院和众多新闻博客网站纷纷报道、分析和评论此事。  相似文献   

11.
吴玉兰 《新闻前哨》2009,(10):18-21
在当前都市类报纸同质化严重的状况下,如何通过策划实现《纽约时报》提倡的“我有你没有,你有我更好,你好我的成本比你低”的办报原则,是当前都市报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余迎  刘文君 《新闻世界》2011,(7):147-148
本文从《申报》和《大公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结合它们的办报理念,比较两报在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朱世培  沈颖 《新闻世界》2011,(7):149-150
邵飘萍,民国初年著名记者,早年曾经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创办我国第一家民营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独资创办影响颇大的《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后人公认的"新闻全才"。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势力,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鉴于目前新闻界和史学界关于邵飘萍的办报实践和办报思想研究得较多,本文从邵飘萍与几位名人的交往这个切入点来分析他的交往与办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 1915年8月,时当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谋划恢复帝制之际,在以“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为当时办报原则的美国《纽约时报》上,一场.“激烈的辩论”展开了,辩论的主题正是袁世凯.  相似文献   

15.
陈桃  梁含雪 《新闻世界》2011,(7):154-155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申报》的言论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考察民国时期报人办报活动与政府言论政策的博弈进程,探究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的生存状态。国民政府在与史量才的博弈中,曾以"禁邮"和"暗杀"为手段却未达到目的,而史量才则通过个人活动和《申报》的言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有150多年历史的《纽约时报》(以下简称《时报》)是迄今为止美国最具公信力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尽管时异境迁,但《时报》始终坚守其早期创办人阿道夫·奥茨1896年提出的“无畏无惧、不偏不倚、不分党派、地域或然后特殊利益”的办报原则.从而赢得了公众的信赖和尊敬,也倍受新闻界推崇。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博士介绍,在当今美国报界,以媒介融合为指向的"全媒体报道"已经比较普及。无论是《今日美国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之类的大报社,还是影响力较小的中小报社,都在近两年普及了"全媒体报道"。  相似文献   

18.
传媒动态     
《新闻通讯》2014,(11):72-72
喻国明生动解读"媒体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上月在《综艺报》刊发了《媒体融合是一场革命》的文章,结合国内外一些著名案例,对媒体融合进行了形象解读。《纽约时报》的衰微告诉我们:仅有内容是不够的内容做得好当然重要,但是仅仅有内容是不够的。一个极端的例子:《纽约时报》内容做的好不好?在国际传播界,其内容品质是有口皆碑的。  相似文献   

19.
李晨 《大观周刊》2012,(52):24-25
《大公报》、《申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仅将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党报作为"新闻纸",不仅具有新闻共性,也具有鲜明个性,那就是党报的政治性、舆论引导性和服务性。不同的办报理念,代表不同的个性。《南方周末》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湖北日报》的"责任造就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