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在数十年的教学、写作、编辑的经历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i步读书法。这就是对重要的需要精读的书籍或文章,分初读、复读、再读二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原名绍钧,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学家。他1894年诞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06年入苏州公立小学,次年进中学,1911年毕业,因家境贫寒,就任小学教师。他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儿童成长,不断地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1914年起,叶圣陶开始在《礼拜天》、《小说海》等杂志上发表小说,先后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散大、杂文。叶圣陶还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稻草人》、《古代  相似文献   

3.
备课拾零     
一、《挺进报》的一处“《》”初一册《挺进报》中有一句: “指示说:第一,刊头立刻取消,不许再写《挺进报》、期数和出版日期”。这句中“挺进报”三字上的书名号应取消,因为书名号是“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的标点符号。这里如在“挺进报”三字上加上书名号,就代表了挺进报这种报纸,正如课文中另外几句: “一九四七年秋天,重庆地下党发行了《挺进报》。”  相似文献   

4.
顾黎明 《语文知识》2006,(12):35-35
《中国剪报》2006年8月9日《看人只看后半截》一文中有“周处这时知道人们视他为一害了.便想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一句.这句话里头的“改头换面”用错了。  相似文献   

5.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7.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生于浙江平阳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很勤奋,养成了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苏步青从小在学习上就有一个特点——“学不偏废”,全面学好。正因为他有着广博的知识,所以当他钻研数学时就能触类旁通,容易深入进去。苏步青在青少年时代好读书,好学不厌的他,读书常常不只读一遍。他有着一套读书的方法:“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了理解。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语文教学领域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三一贯”(读书、作文、做人一贯,语言、文字、思想一贯,知识、能力、习惯一贯)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今天,进一步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善读善写与做健全公民”的密切联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叶圣陶先生把“读书、作文、做人”联系起来,肯定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来吸收知识、表达情意,从而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他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知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9页,以下简和《论集》)这就是说、阅读、写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要具备基本的读写知能以  相似文献   

9.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四十回写行酒令,黛玉有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此语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但与原文有明显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注释说:“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系改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唱词:‘纱窗外定有红娘抱’而成。”是谁改的呢?注文中没有说。看来是指小说作者。恐不尽然。改这一句的当为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金圣叹在  相似文献   

11.
鸿文     
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始建于1897年的百年老校,是襄樊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校园“鸿文文学社”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2001年该社被湖北省中语会评为“优秀校园文学社团”,2003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青少年读书俱乐部”称号。《鸿文报》是文学社社报,每月一期。她是师生研读教材的茶肆,她是学生提高考场写作水平的范本,她是学生施展文学才华的天地!鸿文@查德智$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12.
《学语文》报第29期罗文同志说:《诗经·匏有苦叶》“济盈不济轨”句中后一个“济”字应为“濡”字。余冠英《诗经选译·匏有苦叶》一诗,原句是“济盈不濡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家又是文学家的叶圣陶,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被称为“教育文艺”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教师、学生和儿童们的生活,自然地流露了叶圣陶的教育观以及他对改革教育的主张。叶圣陶的“教育文艺”中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倪焕之》。这部长篇小说,作者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动笔,同年十一月十五日作毕。最初连载于一九二八年的《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栏内。叶圣陶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力求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5.
《齐桓晋文之事》里有“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一句。这一句如此断句(即在“觳觫”后点断,把“若”点归“无罪”),大概是从宋代朱熹开始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在“觳觫”二字后注曰:“觳,音斛。觫,音速。觳觫,恐惧貌。”显然,朱熹认为“若”不应与“觳觫”连读,而应与“无罪”连读,所以他在“觳觫”下作注;如果他认为“若”应与“觳觫”连读,那他的注必然在“若”之后。从朱熹以后,各种版本都沿袭此解,高中课本选文也是这样断句。笔者初读时就觉得“若无罪”很别扭;后来读杨树达著《古书句读释例》和《词诠》,杨的断句为:“…  相似文献   

16.
《福建教育》2007,(6):1-1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初读现代作家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就足以让人心底泛涌种种滋味。这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勾起了读者相似的生活体验之功效。再读 ,不免为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叫好。文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写了作者的读书经历 ,其情感的真挚深切自不必说 ,语言的形象传神也不必说 ,单结构的精耕细织 ,就很值得玩味。开篇——不枝不蔓而又铺排厚实文章开篇直奔话题 ,首句以比喻句“书 ,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干脆利索地扣应题目中的“长生果”,既破了题 ,又暗点出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接下来的“这个比喻 ,我觉得就我自己说 ,特别亲切”一句 ,则扣…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建议:"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949年,叶圣陶参与制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  相似文献   

19.
有谁能相信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一个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化报》《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党史博览》《中国校园学》《教育时报》《德育报》《黑龙江教育》《哈尔滨教育》《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近40家报刊上已经发表了近800篇(首)诗,并多次在各种“征”比赛中获奖,在盲人成才的中学校园里辛勤耕耘了33年的中学教师竟然没有评中学高级教师的“资格”,甚至连中学一级教师都不是,而这个中学教师就是我。同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大专毕业生一样,迄今为止我只是个中学二级教师。因为没有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所以我的月工资比同我年龄相仿的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同事就少近500元人民币。也许有人会问:就凭你的优势,早就应该评上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了,是不是你在“师德”方面出了问题?此言差矣!我是一个已经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有忘记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还曾被评为“优秀党员”。实话实说,我之所以没有评中学高级教师的“资格”,完全是继续教育“坑”了我!  相似文献   

20.
<正>跟整本书有关的概念大致有两种说法比较令人关注。其一是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提出的。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其二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2011年7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无论是叶圣陶先生还是课程标准制订者,都将整本书阅读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