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黄琴 《教育探索》2006,(4):99-100
公益广告是以传媒方式进行青少年道德教化的新生途径。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伦理规范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一种教化途径,与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一起,呵护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公益广告应当遵循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规律,净化他们的道德精神家园.改善他们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行为情境下,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道德情感体验趋于弱化、对网络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的敬畏感降低、个体内在道德建构自觉性下降、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的践行.要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提高青少年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认同统一性;完善网络社会规则,增强青少年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个体内在道德建构效能;加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与执法,增强网络法律与道德的权威性,提升个体网络道德敬畏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有效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新媒体的传播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但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尤其是道德理性的养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理性养成教育,以道德认识的引导为源头,明确其道德选择的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使之能应对不同的道德情境。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的有益因素,推动新媒体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与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有益载体。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传播环境使传统德性面临依存条件改变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德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德性提出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德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新媒体文化,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自律,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是新媒体环境下德性建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道德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要符合一定社会的规定性。在青少年早期以真、善、美的感性认知为主,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和呵护;中、后期要注重道德理性、价值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积极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也要把握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把家庭的激励、正面教育与学校的认知教育以及社会的规范教育等多方面紧密结合,为青少年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发展。  相似文献   

6.
乔瑞雪 《成人教育》2012,32(7):105-106
编辑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文化教育功能的发展状况.为强化编辑传播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必须加强编辑在传统文化传播出版物中的策划定位.同时,提升新媒体数字时代下编辑的传播技能和素养,发挥编辑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性思维,打造文化精品,使其符合市场社会化的需求,促进人类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出现了价值观迷茫、道德情感冷漠以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提出新的道德人格教育对策.一方面,从文化维度入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挖掘和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从环境建设入手,塑造良好的社会、家庭和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促进成人道德社会化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道德社会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如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存在偏差、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道德情感有所缺失、道德标准和评价主观性增强。通过鼓励成人参加道德实践、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加强道德宣传、利用微课等网络课程配合传统学校成人教育课程、构建灵活多样的道德评价机制等策略,促进成人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21世纪青少年最重要的数字媒介工具,基于微时代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的现实背景,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为起点,对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中丰富的社会文明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来加深青少年对网络文明与伦理道德的认识,激发青少年对网络文明礼仪的认可,端正其网络文明礼仪的实际动机。以道德和文化的辩证关系来论证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微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微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受着各种思潮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不同形式的文化传播影响着文化氛围,导致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教育,为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和发扬。因此,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开发传统文化课程,提高教育效果,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已逐步普及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道德素质。青少年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为了了解和把握四川省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新媒体环境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进行调查,立足四川省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多角度分析现状,提出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34):85-86
社区政治社会化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新媒体的发展也时刻影响着社区文化的传播。本文从对新媒体、社区、政治社会化概念的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新媒体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传统媒体环境下社区政治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如何从政府、社区层面优化新媒体在社区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在校期间,青少年学生按照社会和学校对其社会角色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将相关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信念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和构建具有社会化特征的价值体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要将外在的道德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心自觉自愿的需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并将之推及他人与社会。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发自内心的接纳,也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和道德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应在对新媒体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媒体给德育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正面宣传,加强媒体监管,开发媒体资源,为大学生德育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新形势下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宏观环境。作为世俗化、生活化的文化样态,消费文化中既包含着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学校德育资源。消费文化所蕴含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伦理是现代德育内容的重要构成;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机制不断创生着社会新道德,推动着学校德育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消费文化对消费者身份的塑造促进了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消费文化关照日常生活的世俗取向为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提供了路向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人的道德人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形成有区别的道德人格。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式有着家庭化、时间长、重养轻教等特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必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从而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许多不良冲击。促进青少年优良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以及文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德育》2012,(9):2-2
湖南师范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蔡骐指出,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改变了传统受众的行为模式,继而推动我国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嬗变。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媒介”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粉丝群体。对青少年粉丝而言,大众媒介及其偶像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对媒介所传递...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让青少年在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危机。从社会学角度检视,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学校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青少年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道德,塑造青少年的网络人格,促进网络时代道德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使青少年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李庆广 《红领巾》2005,(6):117-119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