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尉迟恭(字敬德)和李世民的关系,在历史上是英主和猛将的配合,就像曹操和许褚,拿破仑和内伊元帅。  相似文献   

2.
2013年6月14日“360问答”对“用‘由于’‘如饥似渴’‘终于’造句”给出的答案是:“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由于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他们如饥似渴,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这段话里的“如饥似渴”用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3.
尉迟恭(字敬德)和李世民的关系,在历史上是英主和猛将的配合,就像曹操和许褚,拿破仑和内伊元帅. 32岁那年,尉迟恭被刘武周网罗至麾下.4年后,刘武周军失败,困守河东(今山西)介休城的尉迟恭被李世民劝降.  相似文献   

4.
韦侹是唐代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家族成员之一,其墓葬于2011年发现于西安市南郊唐代曲江池遗址东侧。韦侹墓葬虽被盗严重,但墓志保存完好。据墓志可知,韦侹高祖为北周逍遥公韦夐,曾祖为韦夐少子、隋太子洗马韦世约,祖父为唐陇州长史韦克已,父为唐万年县令韦遥光。韦侹本人以门荫入仕,释褐婺州金华主簿,历皇孙府参军、郑州阳武县丞、雍州始平县丞、太子左春坊典膳局典膳郎、海州长史,终于衢州司马。在宦海沉浮间,曾两度进入京兆长安,于皇孙府和太子府任职,四次在地方州县任佐贰官。开元十五年,韦侹卒于长安永崇里,春秋七十一。韦侹一生的仕途迁转,为唐代职官制度及用人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韦侹本人出身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婚娶唐高祖太穆窦皇后妹妹之曾孙女、河东闻喜裴氏右卫将军裴行方之孙女,可谓门当户对,强强联合,这也为我们考察唐代门阀士族间的联姻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最讲究精练,因此,它要求记写稿一定要惜墨如金,注意炼字、炼句、炼意,努力使每一句话都直奔主题,为主题服务。但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却荡开笔触,从容介绍:“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他还针对白崇禧经常说的“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发表议论:“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中,经常需要依据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推算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因此,了解古代的计岁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中国旧时是以虚岁计年。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古人也使用周岁计年法。下面试举数例加以说明。 《魏志·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自叙》云:建安二年,张绣反叛。“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徐绍桢《三国志质疑》卷二:“据本纪,文帝生于中平四年冬,至张绣既降复反,事在建安二年春,上距中平四年已十一年,而《典论》自云十岁者,盖自中平四年之冬距至建安二年之冬,始实周十岁也。”可见文帝自叙是用周岁计年法。徐绍桢引用赵君卿的话说:“人之得岁,自宜计其实周。史传或亦有弟计其历至之年,二者时复互见,读史者但当分别观之,不宜执此以疑彼也。”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都知道,《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毛泽东写的,是他的新闻作品的代表作。几十年来,不管持什么观点的人,都称它:佳作、范文,评介、效仿者众多。评者,有的认为背景用得好,消息第二句就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郑州五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三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  相似文献   

9.
正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5月举行安殡时,正在欧洲考察的徐树铮用电报发回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当时举国偃旗,万民哀悼,称颂中山先生的联很多,致  相似文献   

10.
有感于用典     
因工作上的方便,每天可看到十几家报纸,又喜欢看杂谈随笔之类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用典就有了点感想。我认为,这类文章的用典,弊病颇多。这里不妨列举如下: 一曰:众篇一典。看一个时期数家的报纸,你就会发现:一些同类主题的文章,往往用的典也相同。强调发扬民主,“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成了“热门”典,你引我也引;强调法治,“曹操割发权代首”又交了时运,你用我也用;强调选拔人才,“祁黄羊举贤不避仇”就时髦起来,甲文谈到了,乙文又照谈不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最讲究精练,因此,它要求记者写稿一定要惜墨如金,注意炼字、炼句、炼意,努力使每一句话都直奔主题,为主题服务。但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却荡开笔触,从容介绍:“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他还针对白崇禧经常说的“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发表议论:“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  相似文献   

12.
阙汉骞是一位抗日猛将。猛将的由来,首先出自田汉先生写给在成都军校学习的儿子田海男的家书中。我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曾是阙将军的部下,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阙将军抗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柯云 《档案时空》2003,(7):10-11
关于冯国璋的坟墓,众说不一。史友彭贤明为了还原事实真相,他向笔者揭开了秘史的一页。彭贤明是个喜爱文史的复员军人。1965年参军,入伍不久,碰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后来,他们那个营奉命到河北支左,正碰上红卫兵要在当地挖掉北洋政府傀儡总统冯国璋的坟墓。支左部队的营首长本想制止这场破坏文物的灾难,可他见大势已去,又加上冯国璋不是个值得歌颂的正面人物,只好顺其自然。冯的坟墓神秘莫测。据当地传说,冯国璋因树敌很多,为防止后人偷挖其墓,除了在好几处地方设假墓以外,还学了曹操的葬法。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成为千古之谜,不过…  相似文献   

14.
阙汉骞是一位抗日“猛将”。“猛将”的由来,首先出自田汉先生写给在成都军校学习的儿子田海男的家书中。我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曾是阙将军的部下,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阙将军抗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千古传颂“单刀会”,依然怀恋“借东风”周华斌三种曹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开幕式上表演《横槊赋诗》片断。曹操“哇……哈哈哈……”声大笑,双手一张,浑身抖动,赢得满场掌声,骄横不可一世的曹操统领八十万人马临江设宴,兵压...  相似文献   

16.
舒乾  理智 《出版参考》2007,(1):17-17
张松人长得丑.心也比较丑。 马超被曹操打败后.带着几万部下逃到汉中.马超想为张鲁做点成绩.报答张鲁收留之恩,就主动提出收购刘璋的益州公司。刘璋很害怕.张松就给刘璋出主意,说只要曹操收购了张鲁的汉中公司.益州就可以保全了。刘璋觉得是这个理.让张松去曹操那里游说,张松偷偷地把益州公司的核心资料复印了一份,带着资料就上了路。  相似文献   

17.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的。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18.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的.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19.
新闻改革的时代,要求记者、通讯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这样才有可能使采写的报道呈现出立体的、多维的、全方位的面貌;而要达到这一点,仅仅掌握了新闻事实的本身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那些可能联系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作用,按美国李普曼的话说,是“要提供读者一个亲切的立足点”。毛泽东同志1948年11月5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就用了一百多字说明南阳在历史上曾是曹操与张绣争夺之地,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刘秀的28名主要干部也出生于南阳一带。这样写来就厚实丰满了。因为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对比中存在,新旧中生存,与其它事物有着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有了交叉联系的背景材料,就可以进行互补,形成比较、映衬,突出主旨,加深读者的印象。在新闻导语中,交叉联系的背景材料具  相似文献   

20.
何月珍 《兰台世界》2012,(28):74-75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曹操在大多数人心中仍是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如京剧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奸臣形象.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评价是:"富有谋略与才智,治军严谨,有胆识."罗贯中在其《三国演义》中成功塑造了人们家喻户晓的曹操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