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太极实话     
吴实 《武当》2012,(9):20-21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  相似文献   

2.
权成 《精武》2007,(3):41-41
山西常有心意门肘法以隐蔽、贴身偷打为主。练拳就要练肘和膝,如果中节不明,则浑身是空。在打五行拳时,也是用肘、膝来打出劈、崩、钻、炮、横拳的。练拳时上用肘,下用膝,上下合一,全身放松,头领起,收下巴,尾骨拧转,全身合一。这样就把手、足空出来,以利于出奇制胜,令敌防不胜防。这里介绍几个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3.
话说太极腰     
宛生 《中华武术》2001,(4):34-35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据观察,不少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此还不够明确。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腰部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正是: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笔者愿以自己的体会和浅识拙见,向拳友们讨教。  相似文献   

4.
祝大彤 《精武》2006,(5):39-39
一、什么是“心脑不接”“心脑不接”在体用结合上是重要的拳法。传统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练拳不推手难以体验松柔,推手不练拳难以圆活、严谨。“心脑不接”是太极深研者在盘拳修炼的基础上,研习双人推手、较技中遇到的难题。所谓心脑不接,就是在双人推手较量中,二人胶合在一起时,择  相似文献   

5.
李玉华 《武当》2006,(6):14-14
拳论上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益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段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方法以及准则,其要点,在“总须完整一气”这一句上。实践中往往因为做不到一气(用现代的话说是一致),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练拳者虽练拳多年,套路也特熟,但行拳始终无力,甚至走了形,掉了样,外界称之为太极舞或是迪斯科,没有一点太极拳的韵味,这里谈谈我们自己的练拳体会。  相似文献   

6.
屠仲道 《中华武术》2007,(10):54-55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在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练习武术,首先要以拳术开始。无论掌握哪一种拳路又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方法。“基本功”是端正身体基本姿势、提高专项素质掌握该拳技术的基础训练。以长拳为例,它的基本功有:腿功(压、搬、耗、劈、摆、踢等)、腰功(俯腰、下桥、甩腰、翻腰等)、臂功(俯卧撑、倒立、转肩等)。桩功(马步桩、虚步桩等)。拳谚说:“打拳不蹓腿,总归是个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说明腰腿功夫是练拳的基础。又说:  相似文献   

8.
雷世泰 《武当》2009,(9):17-18
第一,推手的基础是练拳,而练拳的基础是站桩。只有扎扎实实地把三体式站好,把拳练好,才谈得上推手。这是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拳练不好,即使推手的经验再多,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基础不牢的弊病迟早要显露出来,真正能在推手上有所造诣的,都是在练拳上下功夫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二人相搏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实力,是你的基本功。推手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术”的问题,即招数,属于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让人不断地体会在斗争中求平衡,在变换中求和谐的过程,由"我练拳"渐至"拳练我",身心熔融,练拳即是练心,练拳即是修性。"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中以人为主体的各个层面、各种要素的关系相互融通、协调的状态;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太极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练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要体用兼备。什么叫体用兼备呢?即练架子为体,推手为用。对于修身,很多练拳的人都能做到,但如何做到“运用”呢?我认为练太极拳第一要开发智能,运用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去。第二要用在祛病延年上。第三要用在防身技击及艺术技巧上才是较合理  相似文献   

11.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这些术语是一代代大师反复实践、深刻领悟、细细琢磨的结晶,是一门门拳家不断总结、理性升华的精髓。不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很难消化吸收。比如关于身法的许多术语,是正确掌握姿与  相似文献   

12.
高壮飞 《精武》2006,(4):60-60
经常有老年人练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病变,这是因为练拳不得法,不了解人体结构,使膝关节长期处于不符合生理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状态,从而使膝关节受损。如果练拳时一味求架子低而过度屈膝,就有可能造成半月板的损伤。要想使膝关节不受损伤,弓膝屈膝的  相似文献   

13.
柔骨功     
柔骨功,亦称少林软功。此功为习武者,必须练习的一种功夫,专练肢体柔软,身体轻灵。功分揉腿、揉腰、揉肩三部分。方法有压、搬、揉、耗等。有拳谚曰:“打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意指练腿腰的灵活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绍义 《武当》2012,(1):18
内家拳有"形意拳、八卦腿、太极腰"之说。此说高度概括了内家三门各自的武术精华。可是习练太极者并非都会用腰,关键在于每个人练功是否得法。练太极拳如何用腰,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颇有难度,需要明师言传身教,待把动作练熟后,仔细地琢磨体悟。现从杨式太极拳中选取几式为例,谈一谈本人练拳用腰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李建炜 《武当》2014,(10):41-42
拳谱中常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武术技击之精粹。无论是什么拳法,对腰的锻炼都是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太极拳要求腰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腰也是力量传输的枢纽,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与腰,形与手。太极拳讲究“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所以,不但要有韧性,还须有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在练拳时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而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作准备动作及盘架子时,做肢体运动为多。很少有人在练拳前站站桩、练练气而行拳走架的。  相似文献   

17.
腰在人体结构中与脊柱连接,居于重要位置,具有屈、伸、扭转等功能。从人体整体运动来说,腰是躯干运转的轴心,四肢和腰以外的其它部位犹如连接在轴心上的轮,轮沿着轴心可做左右转绕,也可做上下旋转等各种各样运动。在武术训练中,腰的作用历来被武术界所重视。如:“腰如四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等等,这都说明腰脊在练拳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也是前辈  相似文献   

18.
武术运动对人体各部肌肉、韧带的柔韧性要求极高,练武术的人首先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柔韧性训练,以增大身体各关节(主要是腰、腿、肩部)的活动幅度,以适应武术运动的需要。即做出的动作姿势准确、造型美观、舒展大方、劲力顺达。拳谚说:“练拳先练筋”,“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练功不活腰,总是艺不高”。这里说的“练筋”、“溜腿”、“活腰”都是柔韧性练习的传统说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柔韧性训练效果,运用生理理论探讨一下柔韧性练习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樊爱民 《武当》2023,(10):40-41
<正>言由心生,以辞达意。心美言不丑,心恶言必毒。为人处世,与人交往,需要讲心。正所谓“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练拳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讲的是诚心和信心;慧眼识珠,从善如流,讲的是慧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讲的是恒心;“抒发情感,利国利群”讲的是善心;“实践验证,融会贯通”讲的是良心;“发挥良能,武不善作”讲的是拳心。练拳不讲心,必是平庸之辈;练拳不讲心,必不能发现真理;练拳不讲心,必难有建树。  相似文献   

20.
周英南 《武当》2006,(7):12-14
腰的运用,是太极拳身法中的主要内容。不管哪一派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转腰和松腰。所谓“腰为轴”、“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也。遗憾的是,在表演、竞赛套路的动作说明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致使很多练拳者打起拳来腰身呆滞、手脚僵硬,“光抡胳膊手”(杨振基语),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