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2.
现在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少年军团”,对于中学生出书这一现象.我认为是益莫大焉。有人说中学生出书多半是为了出名.其实不然,站在出书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大多数人的心境.就像幼儿园时得了一朵大红花或是上课答对问题被老师表扬一样:出书可以使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自信心与成就感提升。应该看到,学生们从中收获了多少成长.多少鼓励与喝彩?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电脑》2008,(7):102-108
近两年来,“90后”少年作家出书热迅速升温.更有不少“90后”少年迈进了作家行列,除成都的唐朝外,西安13岁的小女孩高璨也顺利加入了当地作家协会。他们年龄虽小,但文笔不弱,把对生活的理解用种种奇思妙想表现出来,用温暖的文字和坚强的内心打动读者。他们是文学新生的力量,以飞翔的姿势,迫不及待地宣告了“90后”文学时代的到来,在“90后”文学的榜单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02,(Z1)
现象如今,文学少年的脱颖而出已成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现象。前几年,郁秀、韩寒、张天天的名字炙手可热,这两年,刘冬阳、刘倩、尹珊珊、金今、龙艳、杨哲、蒋方舟等纷纷跳上舞台,玩起了自己的“套路”。各出版社也盯住商机,不断推出校园才子们的“大作”,海天出版社的“青春点击”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花生”丛书、东方出版中心的“大都市青春”丛书,在推出少年作家的同时,都在市场上走俏。期发行量稳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的《初中生》杂志,一直关注文学少年的成长。从2001年第1期开始,《初中生》以大量篇幅集中报道少年作家的成才之路,是综合性学生期刊的首创。至今,已有四十多位少年作家在《初中生》中登台亮相,吴丹、赵萱等人更因此而引起出版社注目,得以有作品集出版。最近,《初中生》编辑部又花很大心血,搜集了在当今文坛走红的45名少年作家的代表作,编成了“展翅鸟”丛书(《无法悲伤》《再等十五秒》《我们不是垃圾》《拟态虫子》《谁把流年暗偷换》)。五本书一上市,即引起巨大反响,把“少年作家出书热”再推向了一个新的浪尖。面对如此日益汹涌的“少年作家出书热”,不少人在表示赞同与关注的同时有着隐隐的担忧:这批少年作家是否能成为中国文坛未来的希望?这样的“精包装”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方仲永的故事是否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写了个六千多字的短篇小说——《“旱鬼”的葬礼》。这是我的成名作,也是我少年小说创作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的周晓同学来信问:如今,“神童作家”、“少年出书”等字眼频频出现报端。我身边的同学有的羡慕,有的效仿,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答:“神童作家”、“少年出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出版市场的繁荣,毕竟青少年朋友比以往的时代拥有了更多表达话语的权力。尤其是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写作”风头更健,不少中学生奉之为偶像,作为奋斗的目标。许多开明之士也对“低龄写作”击节赞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低龄人群出书,是商业炒作的法则,与严肃的文化创造无关。必须把市场繁荣和文化价值分开。不能认为一本书或一个作品好卖了,它…  相似文献   

7.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悄然兴起了一股校长出书热。出书的校长大都是当地的“优秀中小学校长”,所以学校大都是所谓的“名校”。  相似文献   

9.
熟悉《同学少年》的读者朋友们一定知道,从《同学少年》1998年第7期改版到现在,已经整整5年了。为了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回顾《同学少年》的历程,也为了更好地设计《同学少年》的未来,编辑部决定举办“我与《同学少年》”征文活动。如果你是《同学少年》的忠实读者,或者曾经喜欢过《同学少年》,如果你有一个发生在你和《同学少年》之间的故事,或者有一段令你难忘的回忆,请告诉我们,让我们和你分享。想参加吗?具体要求如下:1.稿件请用稿纸誊写清楚,欢迎打印稿。2.文体不限,字数不超过1500字。3.截稿日期为2003年10月31日。4.请把你的稿件寄到天…  相似文献   

10.
我教了“按比例分配”一章后,用了几个课时,对分数应用题进行加深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分数应用题的“1”是选定的,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是固定在“比”字后面或者“是”字后面的,从而提高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训练时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相似文献   

11.
《秋天》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看图学文的第一篇。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是“天气凉了”。在一年级小学生的头脑里,通常只有“冷”和“热”的概念,对“凉”和“暖”的概念是模糊的。什么叫“凉”?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问:夏天大家感到天气怎么样?冬天呢?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了:夏天感到热,冬天感到冷。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冷”和“热”两个字。接着我又问:现在呢? (当时正是秋天) 学生回答说:不热也不冷。我肯定他们说得对,并接着说,不热也不冷,就是“凉”。把“凉”写在“热”和“冷”的中间用破折号把三个字连起来。为了巩固对这三个字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一道作业,让  相似文献   

12.
蔡永梅 《科学课》2013,(6):16-19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或基础差、底子薄,或自制力差,在“闹”字上各展风采,或者变着花样和你“对着干”……他们让我们很是“揪心”,面对他们,我也曾迷茫过,  相似文献   

13.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14.
并非戏言     
《师道》2004,(9)
名人出书、出自传,是文化的悲哀,是亵渎文字的过程。如果真有一天我出书,一定匿名,不做招摇过市的事。自娱时我会随手写,不能跃然纸上,更不能示众,免得脏了读者的眼睛。———著名演员陈道明如此评论名人出书热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最大成功。不过,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哲学家周国平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课,杜老师喊“上朝”,我们要低头喊“吾皇万岁万万岁”,老师说“平身”,我们要“谢皇上”。———河南某县小学教师杜保岑在他…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1日 周三 中午,我和九桃绕着篮球场散步。几个八年级的男生在场上明争暗抢,汗涔涔的面容显出少年特有的健康、明亮的光泽。我突然想起一件事。一年前,我在某面隐秘的墙上,用粉笔写过一行字:“我是八年级C班的栗子。凡有意和我交友者,请留下QQ号。”.  相似文献   

16.
正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  相似文献   

17.
简历人生     
安宁 《大中专文苑》2010,(10):11-11
编一套书,收到几百篇文字的同时,也读了几百个人的简历,并从中窥见几百个人的世俗表情和足迹。 最简单的,不过是一行字,说,某某某,小学毕业,无业,出书若干。我相信文字后的这个人,  相似文献   

18.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安徽陈文生注意点《少年闰土》是一篇重点课文。由于它是鲁迅先生20年代的作品,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有些句子难懂,就连一些字词也不容易理解。下面我想谈谈这一课字词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一、字的读音。文中“向一匹猹尽力地...  相似文献   

19.
高玉霞 《家庭教育》2007,(3X):35-35
女儿测测今年5岁了,闲来无事,我常常会教测测念念古诗,学学简单的字,可这孩子总是分不清“大”“小”“上”“下”这些简单的字。恨铁不成钢的我一见她这么几个简单的字都认不出就气不打一处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少年文艺(南京)》2011,(6):M0002-M0002
女儿从学校带回一份报刊征订单,问我可以订什么书。一眼扫过书单,《少年文艺》拽住了我的视线。这熟悉的四个字,一下子把我拉回童年,心底漾起难以名状的温暖。“宝贝,咱们订《少年文艺》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