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仕华 《云南教育》2009,(24):44-45
近年来,“三生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产生了极好的效应和效果。首先是广大教师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重新受到一次洗礼,进一步提高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其次是广大中小学生对生命的可贵、生存的幸福、生活的美好与艰辛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笔者通过对“三生教育”的学习,受益匪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说”中磨砺思想在“辩”中学会立论──关于“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辩论”与“议论文写作”的血缘关系是一望而知的:都要有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语言运用的知识、议论文的章法技巧;都要有能力的准备——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3.
“评价、认识”类题型一般是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者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常见的设问有:“如何(怎样)认识或看待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或“评析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此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认真研究“评价、认识”类问题,对我们的复习和备考不无指导意义。一、题目特点1.时代性。命题依托的背景材料均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有的直接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为背景。2.生活性。命题设计的材料依据总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仅体现时代性,更体现贴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卢小娜 《教育文汇》2013,(17):15-17
教育要真正实现向儿童生活的回归,就必须首先对儿童的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关于什么是“儿童生活”,有一种从儿童生活的空间、生活的过程、生活的结果三个方面对生活之内涵作出的解释,为我们全面认识儿童生活提供了线索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2011版课标中鲜明地提出了语用教学观。教师聚焦语用、研究语用,教学有了可喜的改观,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对语用本身的认识,特别是对“用”之内涵的认识,较为片面、浅化。语用之“用”,应寻求功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有机整合。是“他用”与“我用”的共同在场,须由课文之“用”提升至课程之“用”。勿以教师之“用”代替学生之“用”,要兼顾文学之“用”与生活之“用”。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作文是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小学生运用掌握的语言文字去表现自己对生活认识的再创造.这个过程的基础是生活,是客观现实.于是在小学语文课本的“读写例话”里就有“写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等要求.  相似文献   

7.
何谓“品质生活”呢?《汉语词典》里对“品质”一词解释是“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简单些说,品质生活就是道德与修养的集中体现,志存高远,立意领先,  相似文献   

8.
“三生教育”之“意义”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价值转向人的生命完善与生存、生活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逐渐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创新上,它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理念以及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它在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统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际以及沟通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教育叙事研究是文学的叙事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一条途径,叙事总是与体验联系在一起。故事里有真情,故事里有真理,故事里有“真的生命”。新课程正在走进教师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在日渐改变师生的生活与生命状态。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教育叙事研究·新课程故事”栏目,以记述这种变化的过程,增进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本刊诚邀你,把你经历的新课程故事,把你体验到的新课程理念,用流畅优美的文字写下来,与我们的读者分享。来稿请注明“教育叙事研究”栏目收。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对计数单位“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他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20世纪中国教育的瑰宝。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教育理论愈加显现出耀眼的光辉,以强大的生命力,卓然屹立于世界教育学说之林。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这一理论的主体与基础,“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展开与具体化。事物都是曲折前进的,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与评价也历尽坎坷。曾经有人说,生活教育不过是国难当头,人民贫困的“权宜之计”,“不合符教育规律”,这种说对生活教育的片面认识与误解,至今并未完全消除。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份我们民族极为宝贵的教育宝藏尚未充分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演进 “学习共同体”又称学习社区、学习联合体、学习型组织、专业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等等,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共同体”一词最初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采用的德文“Gemeinsehatf”,原意指共同的生活。杜威把学校界定为“雏形的社会”的思想与“学习共同体”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词汇,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得体性原则”放在一个开放系统中探讨,不仅探讨了该原则与其它修辞原则的关系,而且阐析了“得体性原则”与生活、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与哲学的“适度”原则、与美学的“和谐”原则以及与修辞学史等的联系,从而论证了“得体性原则”是修辞的最高原则。这对人们进一步认识“得体性原则”的重要性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5.
“生活味”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味”是本质,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教师应努力使“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1设计依据与构想 “珍爱生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是新教科书的一个亮点。“拒绝毒品”一节让学生了解主要有哪些毒品、机理和危害,强化对毒品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增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意识。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贯穿本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生活化”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二是有了“数学昧”,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如何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把生活化的素材上出数学味,让数学思想和价值蕴涵于生活内容中,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统计教学的3个片断比较中认识“生活化”和“数学味”二者关系的适度把握。  相似文献   

18.
“白马人”就是一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至白水江流域甘川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白马人”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特点。对与“白马人”相异的诸多概念进行考察、辨析,有利于廓清与“白马人”概念相关的一些意义外延,提高人们对“白马人”概念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一些认识问题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由于魏晋清谈风尚的推动,郭象“物各自然”哲学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哲学思想源于王弼的“无”而发展成万物自身的“有”,从而引领士人逐步发现并认识“物”本身,对物的发现与认识在文学领域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便是南朝咏物诗的出现和繁荣,因此从思想史角度而言郭象哲学是南朝咏物诗产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学背景】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已经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认识”、“解方程”到用方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方程的知识,掌握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及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