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范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条件下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叙述,短短600多字却讲述了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经历.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概述性.……  相似文献   

3.
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条件下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叙述.短短600多字却讲述了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经历,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概述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困难是对谈迕这个人物了解很少.课文又没有详细的故事情节。这就要靠教师补充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1]、《〈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2]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条件下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叙述,短短600多字却讲述了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经历.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概述性.……  相似文献   

6.
张慎言是晚明上党地区的一位文人学子,他一生正直敢言,几经磨难,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文章对其诗作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对诗的认识、抒发性灵、揭露现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汲古阁本《九正易因》,不仅对研究李贽易学思想有着独特价值,而且书中保存的山西学者张慎言、王崇铭的易说,是研究其易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8.
规范法官言论,要求法官谨言慎行近乎成为了世界各国对法官职业操守的共同期待。我国也先后出台了法官行为规范和关于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措施。然而,国外所规定的法官慎言义务是基于怎样的司法传统和背景,在我国的国情下又该如何确定慎言义务的界限,如何平衡法官慎言与司法能动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法官遵循慎言义务有助于改善我国法官的形象,进而树立良好的司法公信力,但是对于法官慎言义务也不应忽视其辅助性和局限性。只有在我国的国情下审慎地规制法官的慎言义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张慎言是晚明上党地区的一位文人学子,他一生正直敢言,几经磨难,在文学上颇有建对。文章对其诗作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对诗的认识、抒发性灵、揭露现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9,(1):32-41
介绍近年面世的北宋莆田人方慎言的墓志铭,对方慎言生卒年及家族世系、仕宦经历进行简略的考证,对墓志铭中关涉的其他人物也略作介绍。方慎言墓志铭中所记载的事迹,在方慎言去世后的宋元明清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且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内容与墓志铭本身颇多重合,但墓志铭无涉及北宋丁谓被贬之事。该墓志铭的出现,对于研究方慎言个人事迹及宋代的科举制、官制、宗族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2010,(4):22-23
上期讲到孔子的“慎言”。“慎言”,是人的一种品质。为培养弟子,孔子对“慎言”提出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2.
《北游录》一书,记录了谈迁为写作《国榷》而赴京收集史料的往来经历,既有纪实文字,也不乏诗文描述,是研究谈迁生平、思想及清初社会状况的珍贵文献,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介绍了谈迁面对厄运时的个性对策和表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谈迁不屈不挠,凭借坚韧意志战胜重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在问题展示时,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在回答时变换了几种说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品质,形成了重要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4.
面对厄运     
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que)》。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两次编纂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谈迁不畏困难、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课文文字朴实,没有过多的情境渲染,也没有故事情节的铺陈,只是采用白描式的记叙手法进行简单叙事。显然,要让小学生领悟人物的精神并非易事。为此,我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勾勒出在绝望中奋进的谈迁的人物形象,释放蕴蓄在生命深处的能量,演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本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课文,记叙了明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体会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  相似文献   

17.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叙写了谈迁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这篇课文虽是写人,但又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描写,在备课中应该注意抓住主线,即文章的题眼、语言,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感受文章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下一代》2010,(5):22-23
语言之道三:忌言 前面,我们讲了孔子的“慎言”及对“慎言”提出的三项原则。孔子在生活中也有些“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在《诗》篇创制时期,言用制度经过了一个渐进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与殷周之际歆飨制度中的言语行为相比,《诗》篇创制时代的言语水平已有较大发展。并在诗乐演述活动中引发了最初的言语理论认知。确立了从外部来规范言语活动的慎言观,而慎言观的礼法内涵,又慎言观的礼法内涵,又制约着晚周言语理论认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明朝末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其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60、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