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行收入是教育报刊的生命线,是报刊社的主要利润来源。转企改制后,国内教育报刊失去了行政依托,面临着体制变革、读者特殊和市场开放的挑战。只有在巩固原有发行渠道的基础上,采取贴近读者需求,整合发行渠道,丰富促销方式等措施,才能使教育报刊的发行工作在市场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年终岁尾是订阅报刊的黄金季节,更是发行成败的关键时刻,不少报刊出于发行下一年报刊的现实利益,纷纷在报刊公开各地收订进度或某地订阅份数云云,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欠妥,不符合报纸的职能。原因有三:一,报纸是新闻纸,各地订报情况不是读者欲知的新闻,根本不具有新闻价值,反会招来读者及订户的反感。一家报刊办好了,读者自然会出钱订阅。否则,越宣传越显  相似文献   

3.
报刊市场上不乏这样的情况,同样价格的报刊,有的报刊由于质量差等原因,读者认为不值得购买,因而受到冷落;有的报刊由于充分运用了多种营销手段,满足了读者的多种需要,因而读者爱不释手,纷纷购买。这个现象表明,报刊价格并不等于报刊价值,报刊价格只有在得到读者认同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报刊价值,并在转化中程度不同地生成了新的附加值。因此,报刊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报刊在营销中得到读者认可的附加值,报刊的附加值越大,则报刊分量越重,越吸引人。如何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开发报刊的附加值,取得报刊市场效益的最大…  相似文献   

4.
发行是报刊立身之本,非时政类报刊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把发行之根向下向四周扎深扎牢,积极探索非时政类报刊市场化发行的多元之路。广泛布点,方便读者购买阅读现代社会,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是否方便,成为受众选择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成功的报刊,无  相似文献   

5.
报纸发行模式的前世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丹  李新 《传媒观察》2005,(7):26-27
国外的报刊业经营研究者将发行与收入的互动关系称之为“发行螺旋”,认为报刊的发行对报刊社的经济作用不是一次性的循环作用,而是不断的多次循环:有效的发行经营扩大了报刊的发行量,增加了报刊的收入;报刊社有了更多的收入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提高办报水准,改善发行服务质量,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发行模式的转变是报业经营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创新之一。  相似文献   

6.
发行者抓住读者心理的“窍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刊经营者采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来发行报刊,读者采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购买报刊、阅读报刊。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只有实现了这两种心理需求的和谐,才能真正搞好报刊经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王亮 《编辑之友》2010,(8):61-64
我国报刊的发行量不公开、不透明,发行数字掺水、虚报,报刊的真实发行量成为商业秘密,甚至一些报社规定不得向外透漏发行量,违者轻则处罚、重则开除.报刊虚报发行量,不仅伤害了读者、广告商的权益,也使得重视公信力的报刊业面临公信力下滑的严峻局面,而且还会损害报刊产业的整体利益. 有鉴于此,我国在2005年4月25日成立了国内从事出版物发行量调查统计和认证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但接受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认证的报刊数量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世纪华文 《今传媒》2010,(4):115-116
2009年,世纪华文沿用SIS报刊研究体系和SRR研究系统,对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做了连续性监测,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报纸发行和读者研究两个角度,其中,发行部分细分为零售发  相似文献   

9.
招徕之术     
时下报刊林立,竞相争取读者。报刊为了扩大发行,改革刊物的内容与形式,锐意求新求活,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有些刊物为了招徕读者,竟不惜刊登某些内容很不健康的文章,以迎合少数读者的低级趣味,是很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报刊出版业发展迅速,空前繁荣。据统计,截止1996年初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7000多种,其中报纸就达2202种,比1978年的188种增长11倍。党报、部委报、行业报、专业报等的大量涌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门类竞相发展,显示了我国报刊市场的空前繁荣景象。为了争取自身的发展,一些报刊开辟了自办发行的渠道。目前,在全国2202种报纸中,搞自办发行的就猛增至700多家。由于自办发行的出现,发行渠道增多,发行手段灵活,因而引起了报刊市场的无序竞争,这就是人  相似文献   

11.
竞争与合作博弈间的和谐发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员工为读者提供便利服务随着纸媒的经营压力加剧,报刊社给予发行部门的费率逐年紧缩,针对这一现象,发行部门一方面要找准和制定符合发展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支精干的目标营销和品牌推广队伍.1.明确调研目标,着重在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上做文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者需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除了看重报刊内容外,更多看重发行部门为之提供的附加服务.如员工在送完报刊后,能否为他们提供上门办理分类广告等附加业务.  相似文献   

12.
吴秋华 《新闻前哨》2005,(10):100-101
自从读者对报刊进行多元化选择以来,报刊发行实质上已进入报刊营销时期。在这一时期,“发行网络管理 发行营销管理”的模式应成为报刊发行的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加强报刊发行的营销管理,应在认识上和落实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时至年底,许多报刊为了吸引读者,纷纷对明年办报进行改革,以便扩大发行。其中,市场报倾听读者意见最让人感动,也真正体现了群众办报的方针。 该报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接连11次发表读者评  相似文献   

14.
有道是“报社生存靠发行,发展靠广告”。眼下第四季度正是各家媒体单位进行明年报刊大征订的黄金季节,如何在报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尽可能减少发行成本,少用送米、送面、送油、送物资来开拓征订市场,这是每家媒体单位都应该认真深思的问题。据了解,有些媒体这几年在同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不得不投人大量资金甚至高出报价的成本来吸引读者,保住订数,这确实不是我们媒体人所想看到的发行现象。我们洛阳日报社近几年为稳定和扩大发行,却是在提高对读者增值服务上下了大功夫,也收到显著成效,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发行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07,(2):78-78
数据说明:(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报刊零售发行的监测机构,公司监测报刊种类有30余类900多种.  相似文献   

16.
由三名农村青年自愿组建的、订有70多种信息报刊的湖南省邵阳县社交信息介绍所,去年以来,面对国内信息报刊林立、读者订阅报刊举棋难定的情况,义务组织评报活动,既为读者订上称心如意的报纸,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又为报社提高办报质量,真实恳切地反映了读者的意见,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  相似文献   

17.
老谭  小王 《新闻界》2003,(4):62
当今,报刊林立,加之订阅经费的不足等原因,不少单位都号召自费订阅,改革报刊订阅方式,单位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这样不仅使读者有了选择订阅报刊的自主权,而且还促进了一些读者喜欢的报刊的发行。据松藻矿务局、重庆巨能集团公司的不完全统计,每年自费订阅报刊金额达10多万元,报刊种类上100种。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报刊这一特殊商品正在接受人们的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那种只会在订阅宣传或“红头”文件上做文章,不讲信誉,刊登一些质量不高的关系稿、人情稿、官衔稿,又没有“拳头”产品的报刊,如今是很难真正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报刊的发行工作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报刊自办发行对国家邮政发行体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今年3月5日,全国报刊发行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面对市场竞争,对有关业务政策作了调整。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邮电部报刊发行局副局长李继勋。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行工作随之潮起潮落。请您谈谈近几年的一些基本情况。李:近几年报刊发行发展较快。1988年累计报刊发行达到了260多亿份。1989年一度出现了低潮,下降了35%,主要原因是报刊的价格上调,读者一时难以  相似文献   

19.
由三名农村青年自愿组建的、订有70多种信息报刊的湖南省邵阳县社交信息介绍所,去年以来,面对国内信息报刊林立、读者订阅报刊举棋难定的情况,义务组织评报活动,既为读者订上称心如意的报纸,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又为报社提高办报质量,真实恳切地反映了读者的意见,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对上海徐汇、闸北和奉贤区的报刊读者购阅行为调查,包括购买、订阅报刊的动机,获得报刊的主要方式,订阅报刊途径,订阅、购买报刊状况,购买报刊途径,购买报刊时间,购阅报刊资金投入,当年用于报刊的开支与去年比较情况,最喜欢的本地、外地报刊,喜欢外地报刊的原因,对发行渠道满意程度,报刊购买方便程度,报刊发行渠道存在的问题,党报购阅状况,对报刊促销方式的评价,对免费报刊的内容需求等内容。调查表明三个城区读者订阅、购买及阅读报刊的动机和行为不尽相同,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报亭仍然是读者获得报刊的主要渠道,网络订阅方式开始萌芽;读者对党报和晚报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地域倾向性;读者对免费新闻信息类报刊有着较大的需求。本文提出发展和繁荣上海报刊发行业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报刊发行策略,重视报亭的零售终端作用,建立长三角报刊市场共赢机制,改进党报党刊的销售策略,积极构建网络订阅平台,开拓免费新闻信息类报刊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