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蔡天星 《出版科学》2015,23(3):58-60
从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译本来看,后殖民理论传播的实质是西方对中国单向度倾销其知识产品.后殖民理论违背了去殖民化的初衷,却给挣脱了殖民主义的地区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造成了后殖民现象.这种后殖民现象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后殖民心态自我内化的显现.中国和东方世界前所未有地为丧失话语权而焦虑.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第四世界”,成为台湾、香港为西方代理加工、知识生产的倾销地.大陆要积极参与多声部发言,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重视“拿来主义”的同时,着重加强“送去主义”,“驶入的航行”和文化的输出是两个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钰函 《青年记者》2017,(24):77-78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①这种“东方主义”是带着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去理解东方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包括四个向度,即中国电影在西方主要电影节上获得承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赢得西方主流观众认可;中国电影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得到传播。这一进程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艺术原因复杂运作的结果。其中中国电影的西方电影节之旅或多或少是东方主义的后果,下一步则要超越东方主义。走向西方市场主要是个商业行为,但不限于通过院线,还可以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来传播。走向世界归根到底是要让西方观众接受,这需要中国电影学会用当代中国故事传达普世关怀。而在西方世界之外,中国还必须重视东方世界,在东方,中国既有便利性也面临东方被文化殖民的新的困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文化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7.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基础,并用其理论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输送“文化霸权”思想,造成了对其他国家自主权的挑战。借助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热潮,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发达的信息产业,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全球化已经悄然演变为西方主宰,它赋予了其浓厚的“西方性”特征。本文旨在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我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以建立自己的文化领导权,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情来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年多以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频频出招”以“有形之手”救市,一时间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大政府主义等等各种主张“国”字当头的“主义”大行其道,认为这些才是救市良方。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古典自由主义”颇有些不合时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更有重提“古典自由主义”的必要。正如《古典自由主义》的作者大卫·鲍兹在中文版序言中所说:“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法治下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杨乐  薛华 《新闻世界》2010,(11):129-130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着眼于后殖民主义批判研究法,探讨西方媒介帝国主义语境下的第三世界文化现状及其对策,即后殖民主义批判研究法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周宁在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延续了萨义德一曼海姆的知识批判进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剖析了西方在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体现的西方霸权在垄断和控制全球形象生产和传播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周宁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是让文化研究与国家权力联姻,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某种特定的国家形象,将这种国家形象变成该国文化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研究,在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直接运用西方审美文化理论,其针对的对象是当代中国活跃的大众文化;一种意见则呼吁回到民族美学传统,经由“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建设一套可与西方对话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3.
李惠珍 《图书馆》1989,(1):40-44
在对外开放、思想开禁的氛围中,西方文化思潮涌向东方。处于这样一个变革时期,中国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各种理论和文化艺术。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西方图书,作怎样的选择?面对形形色色的西方著者,受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我们图书馆在五月份作过一次书面调查(注),其中部分答卷能回答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主要根据“上大学以来,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你最崇拜的作者”这两项调查结果,谈谈西方图书对大学生阅读需求的影响。根据表1,表2(见44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西方理论书籍对大学生的影响处于恬泼繁杂的文化环境,当代大学生以其独有的时代性格,阅读各种西方理论书籍,他们感到兴奋、饥渴,他们进行思考、反思。他们对研究人们心中被压抑的欲望的弗洛伊德,对研究超人哲学的尼采,对研究唯意志主义的叔本华,对研究存在主义个人自由论的萨  相似文献   

14.
杨玉蓉 《中国索引》2007,5(2):24-26
中国文学乃全球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学遗产和财富之一,近百年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兴趣经久不衰。学无边界,学无止境,“中国文学界也应当在纵向挖掘的同时,关注不同文化区域尤其是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异域资源的借鉴意识并开展具体的对话,由此可以探讨新的研究范式并提供新的建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1)
本文通过访谈对话,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学术思想进行剖析。本文认为,霍米·巴巴对于文化错位、身份认同、归属感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问题的理解,体现出了结构与能动性相结合的辩证性;他认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建构其实并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为了"为未知的事物命名",因而是一种话语赋权的政治实践;此外,他还尝试在后殖民主义文化实践与更加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前沿实践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为理论直接参与社会变革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届奥运会首日,中国小将叶诗文游泳夺金并打破奥运纪录,迅速引发西方主流媒体的“围攻”、“抹黑”.西方政治价值标准向奥运新闻渗透,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媒体单边行动,企图通过媒体来遮蔽中国的传播盲目主义,等等,一方面西方中心主义在西方媒体汇聚,另一方面负面诋毁中国的舆论在西方媒体扩散,“叶诗文夺金”只不过是中国崛起进程中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又一次演练.  相似文献   

17.
左漪漪 《现代传播》2023,(12):117-126
在中西美学对话的语境中,译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研究对西方美学的接受情况对于当下美学学科的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978—2000年这一时段内,思想解放的浪潮和学术热情的高涨使我国对西方美学的译介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关注的时代、流派、美学家也较为全面。德、法、美、英四国占据着译介的主导地位,罗兰·巴特、尼采与弗洛伊德成为这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由此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接受与研究西方美学所遵循的基本学术思路。将之放置在建国以来中国对西方美学接受的整体历史框架里,这一时段对于我国接受西方美学总体特征可以总结为“重启”与“开新”,出现了三种重要的“范式转变”:认知的改变,自主性的选择以及本土问题意识的引入。这些转变促进了西方美学与本土美学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错位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儒家的“乐感文化”与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的优劣比较,高下分析,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新一轮的争鸣,代表作分别是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和高旭东的《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关于这一争鸣的反映,率先呈现于去年《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组织的王伟与高旭东的“对话”中,而本刊组织这次讨论,缘起于宋一苇寄给本刊的对高旭东的批评文章《错位的对话》。本来,我们拟请高旭东写篇回应文章,但未能如愿。他只写了《一点感想》,推荐了一篇文章,于是才有了下面的“三人谈”。尽管这次讨论并不系统,但也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有助于讨论的深化。现予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林克勤 《当代传播》2008,(6):103-105
发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在中国通过几代新闻人的实践,如今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重构。无论是否还在争论“中国是否有新闻专业主义”,但这些年中国新闻界的许多做法都与专业主义的要求相吻合,如强调用事实说话,报道尽可能地贴近大众生活,反对有偿新闻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位新闻人穆青和鲍勃·伍德沃德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基于19世纪60年代西方政治体制提出的理想政治协商模型。该模型提出后随着民主制度与传播模式的实践不断调适。20世纪初期,网络社会的崛起促进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公共对话突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边界,学界构想出“脱域”的基于“世界公民社会”的网络公共领域。当下关于公共协商的讨论从西方语境逐步过渡到全球实践,本文梳理了公共领域模型经历的几次冲击与重构,并试图跨越中西方语境实现一次理论对话:网络公共领域是否有助于突破地域壁垒,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