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花怒放     
癌--写这个字时,要怎么样才能坦然无畏? 事实上,长期以来医学上的手足无措,已经使得这样一种身体病患, 演变成了精神疾患:恐惧、孤独、绝望。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对疾病"讳莫 如深"的社会心理,更加剧了这种身体病患的精神性伤害。 从统计数据看,眼下,或者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癌"在中国人中 将越来越多见。而人们对癌的心理,也将由个体逐渐向群体发散,并由群 体向某些社会层面蔓延。如此,癌心理将成为社会公共心理之一种。 所以,如何直面癌现实,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对付癌,是一个 再也不容逃避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个体生活方式和权利救济手段的“元创新”和“微变革”,也推动了公众对乡村病患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以乡村病患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弱势群体的媒介救助现象入手,在研究已有私力救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私力救济对乡村病患这一特殊群体的纾困作用。研究发现,水滴筹平台从接触—使用—效果—未来影响四个方面对乡村病患群体产生了实质性的纾困作用。同时,问题作为纾困路径的衍生物依旧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平台和患者应携手共克难题。  相似文献   

3.
王红霞 《新闻前哨》2013,(10):97-99
玩微博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最近微博反腐呼声的高涨,更使“围脖”现象白热化。微博为何在中国如此盛行以至成为一种时尚?本文就此探讨微博时尚产生的原因、流行过程及群体心理,和微博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微博”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我们稍稍留意这两年中国电视的荧屏,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一“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新闻价值”理念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出了中国化的新闻价值规范。在数字时代,新闻业由“固态化”向“液态化”转向,近期的人工智能现象级产品AIGC更让机器成为了独立的传播者,传统的新闻规范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因此,新闻价值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甚至更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等多重维度重塑建构,形成一种新的新闻选择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6.
任火 《中国编辑》2006,(4):33-35
这是一个从蒙眬走向清晰、从离散走向凝聚的命题,这是一个从一维走向多维、从起点走向终点的命题。在这里,我们将做一次由学术本体向生命本体的转换,做一次由个体生存状态向群体生存状态的价值追寻。在这里,我们将以生活的眼光审视编辑活动,观察编辑群落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透视编辑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这将使我们的命题具有新的高度和终极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排毒”     
《新闻天地》2008,(9):53-53
“排毒教父”林光常因诈欺罪被判刑。 2008年8月18日,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被病患指控.不实宣扬只要吃他研发的排毒餐和产品,不用化疗就可以排毒治癌。法官依常业诈欺罪将林光常判刑2年6个月,但病患认为林光常在法庭上一点悔意也没有,2年6个月实在判太轻,因此决定还要再上诉。  相似文献   

8.
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突破对古典诗词的表面呈现,创新性地将诗歌与旅行相结合,通过五位唐诗寻访人的具身体认,向诗歌文化记忆的更深处挖掘。同时,借由对诗歌文化相关群体的记录与呈现,影片将散落于当代社会的诗歌记忆凝聚在一起,最终将追寻“何为诗意”的记忆回溯转化为“诗意何为”的当代启示。由此,不仅建构了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更为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国家复兴提供了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牟向前  于德山 《新闻记者》2023,(7):78-88+100
本研究对电子健身游戏群体进行民族志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电子健身技术逻辑、媒介用户自画像、身体信息交流等情况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游戏媒介实践过程中存在多个行动者,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与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行动者,出现身体、健身思维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转译,并依据身体利益、社区信息交流等不断加速转译,形成以数字身体为目标、情境元素融合与技术资源优化的“网络文化”形态。“作为媒介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媒介”边界变得模糊,作为连接的身体不断激发用户的健身经验性和游戏元素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一种表达,一方面,它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另一方面,它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趋势与特征表现正如沈杰在《中国社会心理嬗变》一文中所说:在价值观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在社会心态上,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从情感化走向理性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人物通讯写作范式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出人物通讯内在的演变规律。价…  相似文献   

11.
财经新闻     
对外开放政策发生两个重大变化近2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正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杜平近日在“中国-东盟宏观经济论坛”上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已经导致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由政策层面向政策与制度两个层面同时实行对外开放;二是由“请进来”为主向“请进来”式和“走出去”式两种途径并举的方向过渡。杜平说,在外贸出口方面,中央政府陆续采取了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取消了指令性的外贸收购和调拨计划;扩大出口企业…  相似文献   

12.
张悦 《新闻世界》2013,(7):50-5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不再单纯的指实体的消费,而是由现实的、物质的满足转向一种心理的满足。以向偶像致敬,重现乐坛经典为宗旨的明星模仿秀节目《百变大咖秀》,凭借其对经典的消费,对怀旧情感的消费,对明星身体与性别的消费,给综艺娱乐节目带来一股新意,也给大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3.
严义 《新闻三昧》2005,(10):26-27
近年来,一种“对肉体直白描写”“充满了性、毒品、卖淫和自杀”的学,被称为“身体写作”、“中国的坏女孩写作”的作品,大行其道,乃至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促使中国的媒体功能由单一的“宣传”向具有“服务”功能融合。广播作为一种建设性的社会力量,将服务功能发挥好,就会成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器”,疏导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这对于影响公众对问题的认识和情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突出广播的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遵义人民广播电台服务类节目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有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两种传播模式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华 《新闻界》2005,(2):60-61
社会整合是相对于社会分化而使用的一个概念。19世纪末期,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的结构转型,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伴随着农民、移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都市里聚集了大量的丧失了历史感和归属感、被细密分工严重异化了的“大众”群体,这些群体不再依靠传统的诸如宗法、血缘、地域而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黄清源 《新闻前哨》2014,(12):22-23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相似文献   

18.
"弃档"现象: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弃档族”的出现,便是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围绕着这一现象,最近在一些媒体出现了关于“人事档案管理出路”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人事档案可否退隐”的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弃档”正威胁着社会的诚信和个人的职业道德,让人事档案退隐无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一、“弃档”现象的主要特征八十年代中期,为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方便人才流动,国内陆续建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这就使晚清理学群体发生了分化,形成偏重于“内圣”的修身派和侧重于“外王”的经世派.由于价值追求及行为方式的差异,两派在中国近代化的初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记者摇篮》2005,(12):39-39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职业报人”、“职业报纸经营人”群体,中国未来报业发展将由这批人担纲骨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