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案例与解读案例: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黄瓜长约3()"这是二年级一次数学教材上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在批改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数学书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问。  相似文献   

2.
这是三年级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其中有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填写的单位是“厘米”。当时,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道题判为了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 “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呢?”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小家伙围着我问。“那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挺奇怪,就试探着  相似文献   

3.
【案例描述】 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要求梯形的而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上底、下底和高。”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直角梯形较短的一条腰长6厘米,上、下底的和等于这条腰的长。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上底和下底,怎么求面积呢?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在最初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犯下了诸如本文开头设问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积累发现问题的经验?在“周长是多少”这节课上,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在比较中提出问题 从8根小棒(4根3厘米的和4根5厘米的)中,选择几根摆出长方形,逐一展示各种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师:比一比这些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做”数学     
数学兴趣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道思考题:“小明剪一根铁丝,每次剪下40厘米的一段。他剪了5次,正好把这根铁丝剪成了同样长的几段。这根铁丝全长多少厘米?”我稍加思索,就写出了算式:40×5=200(厘米)。  相似文献   

6.
【案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这节课的“想想做做”(P25)部分的第二题是这样的:“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出示一个3厘米、5厘米、6厘米三条边围三角形的图例)还可以怎样剪?”这道看似简单的练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思考:它与本节课新授知识联系较小,与前面《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倒是联系紧密,究竟将它安排在哪节课上才更为扎实有效呢?显然,在前面《认识三角形》课上练习此题显得难度大了.而且课堂时间也不允许,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一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笑笑卧室的平面图上,量得卧室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此图的比例尺为1:100,笑笑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掌握比例尺的意义后.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反馈时:A生计算为:6×100=600(厘米)=6(米),  相似文献   

8.
胡惠明 《湖南教育》2002,(18):33-34
一先看两个案例。教学内容:15-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2页)L老师是这样教的。师:先看这幅图(学生看教科书第82页上图),袋鼠妈妈说:“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应该怎么算呢?生1:15-9=?师:计算结果是多少?生2:6。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3:把15分成10和5,10-9=1,1+5=6。师:对,很好。我们现在看其他的方法,请同学们看图(教科书第82页下图),小老鼠是怎么计算的?生4:小老鼠是一根一根数出来的。师:对。那么老…  相似文献   

9.
周正娟 《学子》2012,(4):44-45
一、对话中感悟知识内涵【案例】刘德武老师《认识厘米》一课,认识直尺上的“0”的环节。师:(大屏幕上出示直尺)尺子上还有一个一个地数,大家一起读出来。生:(齐读)0、1、2、3、4、5……师:你们知道这些数中,哪个数是最小的?生:(齐答)0。师:(点头)谁知道,0通常表示什么呀?生1:通常表示没有。师:说得多好啊。0表示...  相似文献   

10.
【案例】在教学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时,教师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引导的:(1)题目中什么没有确定?(长方形的长与宽)(2)根据“18米”可以确定什么?(长与宽的和)(3)长与宽可能是几米?用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4)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列举)……  相似文献   

11.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  相似文献   

12.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  相似文献   

13.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1S):37-38
“1节手指是1厘米”.“1根手指头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它是学生个体真实体验的表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活的课程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没有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沿着原来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一情境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引发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李颖 《黑河教育》2009,(6):46-46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李老师带来的是谁?(出示姚明图片)他有个外号——小巨人。 师:姚明有多高?(生:2米26厘米)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生:米、厘米) 师: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每个人都用小手在比划)有这么长。 师:米用字母表示什么表示?厘米用字母什么表示?  相似文献   

15.
动物小学数学课上课了,大象老师伸出它的长鼻子,把小黑板挂在树杈上,然后写出一道题:有8根同样长的小棒,每根长12厘米。用这些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如图),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题目一出现,小鹿、小熊和小猕猴就议论开了。小鹿抢先说:“先算这个长方形的长,再把长和宽依次加起来,就是周长。算式是12×3=36厘米,36+12+36+12=96(厘米)。”小熊接着说:“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根小棒长度的和,宽是1根小棒的长度。先算这个长方形的长,再用长与宽的和乘2,就是周长。算式是:12×3=36(厘米),(3…  相似文献   

16.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在比例尺1:6000的地图上,有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玲玲是这样做的:先求图匕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再求长方形的实际面积。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次课堂意外的发生”,从教育教学效益的角度探析,我想说三个问题:(1)张老师这节课上对华某“顶撞老师”这一意外事件处理的环节效益高吗?(2)张老师以往的教学效益高吗?(3)张老师今后应该怎么做才有更高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9.
廖卉 《四川教育》2013,(12):37-37
案例一】老师今天()会表扬我。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可能性”课尾,要求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师:小朋友送给了老师快乐,老师也送大家一个礼物——一组优美的画面。课件出示:A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B买彩票的人在想:我可能会中奖。C花生()长在树上。D爷爷的年龄()比爸爸大。E今天,老师()会表扬我。生1: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师:说说为什么,可能会表扬你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内容后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厘米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量一量练习纸上的图1好吗多媒体出示长为2厘米、高为3厘米的长方形生:好学生各自在课前教师发给的练习纸上操作师:谁能先来告诉老师,这个图形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生1:我量得这个图形有6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师:也就是说……生1:这个图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师:谁又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