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3.
提起季羡林.人们总会把他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联系在一起。是的.从1946年留学回国到北大创办东方学系.直至现在,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过东方学系。五十多年采.中国的东方学就是季羡林,季羡林就是中国的东方学。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学家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在其后殖民批评经典著作《东方学》中,对西方传统的"东方学"发起挑战,揭示隐含在"东方学"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作机制。赛义德后殖民批评视野下的东方学批判,为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东方学"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产生、形成和权威、文化力量及其由此形成的"固有支配模式"的生成性、传承性,使人们重新全面地思考和阐释由殖民主义和西方统治所创造并且权威化的知识形式与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5.
东方学在西方、中国的发展各有其渊源、成就和局限。西方的东方学研究起步早、历时久、态度严谨、方法科学、成果丰富,为当下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但对其局限特别是'东方主义'话语应进行批判性反思。中国的东方学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但在'东方'东方学'等本体概念的理解方面还有不小的分歧,应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实现...  相似文献   

6.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7.
曾畅怀 《考试周刊》2011,(76):42-44
著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成名作《蝴蝶君》讲述中国间谍宋丽玲男扮女装与法国外交官伽里玛维持情人关系以便获取战争情报的故事。该剧本是东西二元的绝好的阐释文本,宋丽玲不断强化自己"蝴蝶夫人"这一东方女人形象,以颠覆这一刻板形象。本文运用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提出的东方主义等理论来探讨剧本对"蝴蝶夫人"这一形象的强化和颠覆,并探求在东西二元对立中,究竟谁是谁的"蝴蝶夫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对阿契贝的一种常见解读"帝国反写"的反驳入手,考察阿契贝在小说之外的个人表述与小说书写与后殖民理论的密切关联,论述阿契贝在反抗殖民主义话语或东方学书写中的两个层面:反抗遗忘与揭示知识霸权,最终得出阿契贝的书写其实并非简单的道德判断或策略意义上的"反写"或对东方学叙述等级的"颠倒",而是在警惕与自觉中抽去东方学叙述中"主体"与"他者"二元对立的基础,取消对立,完成后殖民理论语境下某种真正的反殖民主义反抗。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13,(3):48-48
由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和5.12灾后重建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东方学研究院杨昶教授中国·北羌族自治县龙吟寺玉观音宫博物馆捐赠新闻发布会”于2012年11月25日在成都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省政府副秘书长蔡竞、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四川省5.12灾后重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美中投资基金董事局主席徐昌东及夫人蒋彦红女士、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东方学研究院长杨昶教授及夫人蔡和林女士、四川省文史馆馆长何天谷教授、张昌余教授、中国东方学研究院教授曹国平先生、美国美中投资基金副总张蓉杰女士,相关省、市领导和学界、业界及媒体代表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1946年8月建立的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是国内高校第一家建制化的东方学专业系所。该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北京大学长期以来的东方学图书资料建设。在1917—1946年间,北大学者关注东方学图书,采用零散购买、赠送、交换或长期借取的方式,逐渐积累。建系之后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之时,该系通过购买陈寅恪的一批珍稀东方学藏书、委托学者从海外代购、师觉月等外国学者批量赠书、国内学者的小额赠送,以及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合并带来的图书等资料,有效扩展和丰富了东方学图书资料的馆藏,并建立了专门的图书室,有力支持了学科建设。这些经历显示了北大学人对东方学建设的持久心愿和对学科发展的卓绝努力。回顾这些东方学图书的流散和积累,挖掘其背后的“书人共生”的故事,尤其是梳理图书的“活的生命”历程,可以为理解中国早期东方学的艰难发展历程,提供学科史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东方学经历了演变过程,其发展上与东方各国的觉醒和发展同步。今天的东方指亚洲和非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东方这一观念最终形成。东方学在二战前,得益于西方诸国的学术研究。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西方各国东方研究逐渐举步不前,东方学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学术史关头。这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队伍和语言媒介这四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须采用比较的视角,尤其须重视平行比较。在研究范围上,应关注东方各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研究队伍上,东方各国学者的比重在增加。在语言媒介上,东方语言撰写的著述逐渐增多。对中国学人而言,日本研究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崛起为中国学术之发展造成了机遇,也为中国的东方学之发展造成了机遇。  相似文献   

12.
自二十世纪后期起,汉语学术界对东方学的建构日趋自觉和深入。对后殖民语境萨伊德式的单纯反抗被建设性的合生主义所扬弃,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向度上展开。《梵典与华章》着力阐发的中印学便是东方学家族中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学科。这本书的问世见证着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正在超越汉语中心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萨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设定了西方先进与东方贫弱的对比模式以及神秘、肉欲、感性、落后的东方特征,因此他把这样的研究命名为"东方主义"。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论证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是殖民话语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要与统治权力共谋。但是他对待东方学研究的态度过于激进以至于产生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将该学科描述整体误读为扭曲东方真实面貌、固化东方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正因为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犀利与对待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激进,人们把他的理论拓展到一切边缘与中心的对立思考中。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只关于中东民族矛盾中的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是要进行反帝国主义斗争。《东方学》中的"东方"是指伊斯兰世界,并不是当今文化批评中所理解的整个东方。萨义德著书立说去梳理西方的东方主义误读,而自己在论述"共谋"问题时就存在误读,也引发了人们在运用后殖民理论时对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3,(3):48-49
为进一步推进四川5.12汶川地震灾区灾后发展振兴的步伐,增强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徐昌东先生的发起下,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联合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基金会、中国东方学研究院、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于2013年2月28日上午10:00点在欧美同学会北大厅成功举办“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中国东方学研究院杨昶教授捐赠北川龙吟寺首批珍藏文物交接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去年,北川慈善公益项目龙吟寺受到中国东方学研究院院长、天津宝坻玉佛宫博物馆馆长杨昶教授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萨义德的《东方学》与其说是一部将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史考察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带有强烈文学研究性质的对于东方学著作的分析论著。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与文学文本具有一致性特点,即主观想象与有意建构两个特征,并且他在解读东方学著作时也普遍地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方法。《东方学》是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非文学的著作。与此同时,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使用的文学性研究手段与结论又具有后现代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历史观念、艺术形式相互交织渗透其中,并且不断地申明自身。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  相似文献   

17.
古代时期中国文学在欧洲的传播之旅,成为中国文化进入西方的重要方式,以“四书”为代表的散文,《诗经》为代表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都已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形象,但是由于文化的隔阂和自我文化的优越感,西方人(欧洲为主)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使中国文学的欧洲之旅陷入了“东方学”的视野之中,成为西方想像与描述中国的基础材料,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驯化、建构了中国文化与文学形象,所以中国文学的欧洲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误读、误用,以至肢解、歪曲。  相似文献   

18.
东方主义视角下歌剧《图兰朵》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9,(1):73-77
阐述歌剧《图兰朵》中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中国民间音乐、儒道思想、婚丧嫁娶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东方学的角度来看,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元素是西方话语语境中的东方元素,是西方主义者在西方价值维度下建构的产物,歌剧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其实代表的是西方的利益,观众由此产生的崇拜西方文明而鄙视东方、否定东方文明的"全盘西化"心理与文化自卑感,也是所有现代中国人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部巨作。自《东方学》出版至今有诸多解读,笔者拟从萨义德对"东方学"理解,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以及西方视野下的东方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对《东方学》做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  相似文献   

20.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