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帛书《易之义》对《周易》经文义理方面的阐发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论其性质、特征,一种是按照论乾坤两卦的模式下贯而来,突出文武调和的思想。《易之义》论易卦性质与特征的价值取向是中庸、中和,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和之至"与中庸和阴阳相济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欧智华 《现代英语》2023,(23):117-119
文章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分析辜鸿铭《中庸》的英译本,对《中庸》的英译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关注态度资源、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维度,探讨了这些维度在辜鸿铭译本中的体现,揭示了辜鸿铭如何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对西方读者更加接近和理解,为翻译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顺应论角度分析杨宪益《边城》英译本,指出杨宪益《边城》英译本是译者动态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产物,进一步证实了顺应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8):162-163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经典《中庸》原是《十三经》之一的《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中庸》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全书33章,不仅涉及思维论和道德论,还涉及天地人生的本体论,是孔子门生传授心得体会和关键方法的重要著作。《中庸》在宋代得到广泛的重视,一方面表现为它从《礼记》中的一篇上升为单独的经,被列入"四书"中,与《论语》《孟子》《大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列,称为  相似文献   

8.
《红豆词》是《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非常重要的一首词。《红豆词》包含多种意象,抒发了相思愁苦之情,意境悠远。本文选取《红豆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从意象、韵律、节奏和情感传达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析和鉴赏,以期增进读者对《红豆词》英译本的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知网2004—2018年收录的《中庸》英译研究期刊和硕博论文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中庸》英译研究呈下降趋势,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研究者间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研究方法单一,以对比研究为主;研究理论缺少创新,偏重国外翻译理论。研究热点集中于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典籍翻译视角下的《中庸》英译研究。未来《中庸》英译研究应建立研究团队,开展跨地区研究者间的广泛合作;利用语料库对《中庸》英译本进行深度研究;凸显《中庸》英译本的哲学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0.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版本,从章回标题的翻译中,探寻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从而揭示H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指导作用及其广泛应用,也为英译本的比较与评判提供新的视角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4):159-160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该文拟就其核心词汇,对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译本多样性的原因,浅析译者的翻译特点与策略等。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对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修养论等综合论述的经典。船山认为,《中庸》不是脱离现实且空虚的哲学理论或者迂腐的谈论,《中庸》是切实表达人们日常真面貌的圣贤之道,他并努力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真理,将《中庸》具体地阐述为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的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中庸》作为实践哲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中庸》首章的首句中提出人本性的道德根源就是天命,而王夫之以人为本解释了命字,从而突出中庸作为实践哲学具有的特征。对于《中庸》提到的性,则界定为人的本性,而不是事物,规定修道其性的道也是只有人才追求的最高价值。修这些道的过程就是教,而且与中庸或道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成为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实践的目标。但人作为实践目标的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或与日常生活无关的自然之理,而是存在可实践的事情。对此,船山解释为礼,以强调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关系网的实质性实践道德规范,人必需做出实质性努力才能实现,从而突出强调在《中庸》首章的首三句中《中庸》的实践性质,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中庸》的总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儒家实践哲学的宏观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已被译成各种文字。勒菲弗尔认为译本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因素的操控。本文以《论语》辜鸿铭和韦利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两个英译本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6.
顺应理论的理论核心是: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指语言结构任何层次上的选择,因此顺应论要求译者的选择应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和语用对象。本文试从顺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中选取了七个典型译例,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译文的得失优劣,认为两译本虽各有千秋,但杨译还是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661-702)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英译本颇多。本文从许渊冲教授对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翻译提出的"三美论"出发,对《登幽州台歌》的五个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试图探讨"三美论"在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指出,由于"三美"理论要求过于理想化,实现难度较高,有时甚至难免"以韵害意"。故在实践中,必须要妥善协调好"三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何之谓道?今日之道又作怎样的解释?作为"四书"中的两篇重要的篇章《大学》和《中庸》,是否存在"道"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